摊丁入亩
《汉书》记载: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领二十余县。
从会稽郡守给刘璃呈上的会稽郡舆图来看,会稽郡共有二十六县,二十万三千零三十八户人家,共计一百万两千六百人。
从她之前巡游过来的情况来看,会稽郡的人口还是蛮多的。她大概看了一下这份户籍名册,顺口问道:“这份统计是什么时候做的?”
郡守思索片刻回答:“此统计是两年前所作。”
大汉的定户律法是每三年统计一次,将各户占有的土地以及财产登记入册,当作征兵,赋税的依据。而且这个时候的户籍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估计日后查阅起来,会非常的麻烦。
户籍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政权统治和赋税。封建社会前期,也就是当下这个环境,世族豪强与国家争农民人口,荫庇丁口的事情常有。再加上役重于赋,百姓流亡,造成了户籍失实。
所以如今刘璃就国之后,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举措就是普查人口,完善户籍制度。
她大概查看了一下目前的户籍册,只觉得这些记录过于混乱,甚至还有涂改和数字不清的情况,看得刘璃脑仁疼。
不过她日后既然需要更改户籍制度,那这些东西应该也没什么用了。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傍晚。郡守安排婢女来请刘璃前去用晚膳,入席的还有从中央来的官员。
刘璃坐于上位,看着案桌上摆放的食物,她顿时有一种自己回到了刚刚穿越到大汉的时候。
看来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改变,也只是改变了关中一带百姓的基础生活,再远一点便没什么变化了。
很显然这样的吃食,对于久居长安的官员来说,实在是有些下不了口,但他们见刘璃面不改色的吃下这些粗食,便也不敢多有怨言,埋头吃饭。
刘璃吃了八分饱,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会稽郡守问道:“孤还不知太守姓名。”
会稽郡守连忙回道:“下臣朱山拊,家父曾任会稽太守,后因平叛有功被陛下调去长安,任主爵都尉。下臣接替父职,任太守之职。”
难怪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会稽郡守。刘璃笑着问道:“你父亲是?”
“家父朱买臣。”
刘璃:“。”好家伙!这个年轻郡守居然是朱买臣的儿子!
这个朱买臣也是大汉的名臣了,关于此人还有两个典故故事,分别是《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以及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
覆水难收的典故大概就是,朱买臣娶了妻子崔氏,两人过起了非常清苦的日子,崔氏渐渐地瞧不起朱买臣穷酸,于是就逼着朱买臣和离,改嫁给了家里富庶的木匠,
后来朱买臣去了长安被汉武帝赏识,汉武帝就封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崔氏见状就后悔了,想要求复合。朱买臣就让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告诉崔氏如果她能将地上的水收回盆中,就同意复合。
崔氏闻言,便知道缘分已了,非常的羞愧,自尽而死。这个故事传到后来,便有了覆水难收这个成语。
当然刘璃知道朱买臣这个人,并不是因为这个典故,而是因为张汤之死!
历史上陷害张汤的三个丞相长史之一,就是朱买臣。
想到这里,刘璃的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按照历史的发展不管张汤最后能不能活下来,那三个陷害张汤的丞相长史恐怕都难逃一死。
除非刘彻心软,留他们一命。
朱山拊想到多年未见父亲,也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样了,心中微动开口问:“大王可认识家父?”
刘璃:“不认识。”
朱山拊微微一愣,刘璃连忙转移话题:“朱太守应该就是会稽吴县人吧?不如你给孤说说这吴县如何?”
“诺。”朱山拊连忙应道,一时间却又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想了片刻便先从人文方面说起:“春秋时期,吴县曾经被吴、越、楚三方诸侯管辖过……”
听古人说历史,倒也别有一番乐趣。若不是朱山拊说,刘璃才知道韩信被封为楚王的时候,吴县就是其封地。
之后刘邦废楚王杀韩信,封了远房堂兄刘贾为荆王,定都于吴县,从此之后吴县便是会稽首县了。
再之后淮南王英布叛乱被杀,立刘濞为吴王,吴县归属吴国。
听朱山拊讲完吴县的变迁历史之后,刘璃突然问:“吴县内可还存有王宫?”
朱山拊点头:“荆王时期,荆王在吴县兴建过王宫,只不过如今年久失修,恐不能住人。”
刘璃却道:“只要还在就行,朱太守可直接命工匠去将荆王宫修缮一番就好。”
自己只在东海国呆五年,没必要再耗费人力物力去修建什么新的王宫,不如就将旧王宫修理一下,能住人就行。
通常统治者都希望有新的宫殿,就像大汉开国之初,汉高祖并未选择旧都咸阳,而是在长安耗时两年才修建成未央宫。却不想眼前的这位既是长公主,如今又是王侯的东海王竟然主动要去旧的王宫居住。
朱山拊:“诺,明日下臣就安排工匠去修缮旧都。”
刘璃听罢点了点头,见大家似乎都吃好了,她便道:“今日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明日有事情吩咐你们去做。”
大家纷纷起身,向刘璃告辞。
刘璃和陈非最后一同离开,两人往后院住所走去。晚风习习带来一丝清凉,刘璃缓缓开口询问:“你麾下的战士们都安顿好了吗?”
陈非颔首应道:“公……大王放心,将士们都安排妥当了。”
刘璃听他也跟着别人突然改口了,噗嗤一笑:“你还是唤我公主吧,这大王听着好别扭。”
他闻言脸色也跟着柔和了下来,顿了顿他应道:“诺,公主。”
又走了一会儿,刘璃看自己居住的院子要到了,低声吩咐道:“这几日你带几个人往会稽郡每个县都跑一趟,打听一下当地有多少豪绅,具体的家境如何,多少人口以及拥有多少亩田地。”
“好。”
不管地方大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会有地主豪绅,而这些人日后将会是她重点打压的对象。
刘璃深知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倘若自己在这里的各项举措都成功了,那么日后便可以将这些政策推广于整个大汉。
“我到住所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刘璃侧头和陈非打了声招呼,而后径直往院子走去。
看看天色,刘璃估摸着现在应该是晚上五点多一点,这个时候要去房间睡觉肯定是睡不着的,所以她决定在房间里好好规划一下日后的改革制度。
幸好有系统可以给她搜查资料,不然真的让她来进行改革,恐怕会爆大雷。
刘璃一边闭着眼睛查资料,一边用笔将查到的有用的东西给记录了下来。既然要改革,那肯定是要寻找成功的案例,她最先查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对待民间的各项举措。
一路查下来,最后查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这个在中国封建时代史上最为鼎盛辉煌璀璨的时候。
其实历史上对于唐玄宗是不是明君一直都很有争端,毕竟他是盛世的缔造者,同样也是盛世的终结者。唐玄宗是一个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帝王,后世网友戏称唐玄宗最大的缺点就是活得太久了,如果他能早一点死,或许大唐就不会出现安史之乱的局面了。
同样活太久的帝王,还有汉武帝刘彻。
自古以来的改革制度,都需要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利,虽然暴力不好,但是暴力是一切权利的基础。
东海国只是一个诸侯国,基本上是不能拥有私兵的。但不同的是,东海长公主的东海国背靠天子,她开局就拥有来自中央的支持,这也给她日后在东海国实行任何政治举措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想要彻底发展好一个国家,那必须要让百姓满意。毕竟中国是农业大国,如今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农民,发展东海国的经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东海国东邻大海,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必须要好好利用上才行。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少生孩子这一点暂且不论,在大汉总人口才三千多万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少生孩子,还要鼓励生育。
但不得不说的是,修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如今大汉已经找到了石油,完全可以修沥青柏油路,方便各个县和各个郡之间的交通。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百姓税收的问题,刘璃觉得大汉如今的人头税实在是太不合理了。
这样的税收制度只会让人口多的人家越来越穷,到最后可能为了避税就不生孩子,或者隐瞒人口,根本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根据她查到的资料,封建时代在税收方面做得最好的还得是清朝的雍正帝所实施的摊丁入亩制度。
所谓摊丁入亩,又可以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根据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来征收赋税,而不再按照人口来收税。
这个政策最开始草创于明朝,康熙雍正年间才正式实行。根据资料显示,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从乾隆六年开始,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到乾隆57年时,总人口突破了3亿。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总人口净增长2亿人,这要是放到急需人口的大汉,刘彻可能做梦都要笑醒。
刘璃咬着笔杆想,自己来东海国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废除人头税,将摊丁入亩这个政策给落实好。
这个政策极大程度上对平民百姓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那些地主豪绅来说,却是不利的。所以刘璃才让陈非去调查一下当地豪绅势力,必要的时候才去暴力措施。
摊丁入亩的政策可以和人口普查一起做,让各家各户百姓不会刻意隐瞒人口,甚至还要主动将人口给报上来。因为这涉及到会被分到多少田地,人口越多田地也越多。
此时天已经全黑了,刘璃叫来侍女为她房间中掌灯,随后她借着油灯的光,将摊丁入亩的相关内容一一整理出来。
做完这些东西,刘璃揉了揉有些酸疼的眼睛,在这么暗的光线下书写,眼睛实在有些受不了。
翌日,刘璃下旨着急各郡及各县太守和县令一起来吴县开会,并且要求他们带上本郡的户籍簿。
因为交通不方便,这些人过来吴县怎么也要一天的时间,刘璃倒也没着急,趁着这个事件又整理了一些其他东西。
靠近会稽郡吴县的一些县令早早来了,她就让朱山拊给他们安排住所,等人来齐了就一起开会布置任务。
刘璃让这些人过来,主要还是想认识一下他们,混个熟脸之后才好办事。她不信五个郡几十个县令各个都是清官,所以也好利用这次机会看清楚。
大概两天多的时间,五个郡几十个县令都过来了。并且他们的户籍本也交由刘璃查阅了。
刘璃仔细看了看,也给各郡做了统计,其中东海郡目前共计八县,十万八千四百户,三十万九千三百二十七人。
丹阳郡共计十七县,有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户,四十万五千一百人。
豫章郡有十八县,有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户,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
最后的庐江郡,共计十二县,有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户,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人。
也就说整个东海国的总人口有2526292(二百五十二万六千两百九十二)人。
刘璃看着手中这些用小篆写的各种数字,只觉得有些头疼,然后在心里将这些文字偷偷换成了阿拉伯数字,这才觉得舒坦和直观了许多。
人口方面果然是会稽郡最多,庐江郡的人口有很多是当年东瓯国迁徙过去的,因此人口基数也比其他郡多出了一点。
等摸清楚各个郡县的基本情况之后,刘璃便将摊丁入亩的政策交给各郡县的太守和县令查看,她则坐在一边观察众人的表情。
随后她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比如丹阳郡秣陵县的县令要靠很近才能看清内容,而庐江郡皖县的县令却将手中的纸拿很远看。
所以这两个人一个是近视眼,一个是远视眼?
另外几个县令郡守在看见这份更改赋税的政策之后,脸上的表情也各不相同。
真正知道百姓疾苦的人,自然觉得刘璃的这项政策是非常好,很利于百姓的。但若是和豪绅地主有利益勾结的县令,只怕并不想实行这样的政策。
“大王。”这不,已经有县令发出质疑了:“东海国为诸侯国,这贸然废除陛下制定的税收政策,只怕不妥当吧。”
刘璃笑眯眯的看着他:“难道你的太守没有告诉你,现在东海国是孤说了算吗?你猜为什么父皇都不给东海国安排相国呢?”
见对方不说话,刘璃目光一一扫过众人,表明了自己的权利之大是可以直接越过中央的:“你们在座以前有的是楚国的,有些是吴国的,也有些是越国的。但现在既然将你们都归于东海国了,那你们日后就都是东海国的臣民。你们若是觉得我的政策不合理,大可以奏疏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