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王(1 / 2)

东海王

其实刘胥脚踢宫女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小了说不过是个宫女,死了就死了。往大了说刘胥即将要被封为太子,却如此暴戾,恐怕并非明君。

具体要怎么评判这件事情,还是要看天子的意思。

刘彻听到廷尉府的验尸结果后,英武的面上多了几分凌厉,自上而下俯瞰着殿中所有人,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无形压力,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殿堂中跪伏在地上的秀月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恐慌,牙关都在打颤。她不怕死,却怕极了此时此刻的沉寂和压抑。

众人非常默契的缄默闭嘴,等待着天子对刘胥的审判。刘璃垂眸看向站在自己前侧方的刘胥,他微微垂着脑袋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在大家都没有说话的时候,他擡头左右看了看,眼神中还写着大大的疑惑。

好在他也不是太愚笨,至少没有在众人沉默的时候开口说话。

刘彻看向一旁的宗正官员,开口问:“依你们看,吾儿有罪吗?”

宗正是专门负责掌管皇族亲族等相关事务的官员,如今三皇子刘胥踢死宫女,其罪名自然由宗正来定夺。然而明日便是三皇子荣封太子的日子,看天子的意思明显是要袒护自己的儿子。

俗话说“刑不上大夫”,更何况这次犯罪的还是未来的太子,按大汉八议的规定胥皇子的罪责,应该交由天子裁决。

“陛下,臣以为胥殿下尚年幼,应该是无心之失。又何况此宫女并不是当场毙命,足足过了七日才身亡实在蹊跷,可能她的死并非胥殿下造成的也未可知。”宗正站出来为刘胥开罪。

刘彻微微颔首,然后摆出一副严厉的神情道:“虽然这个宫女的死不是刘胥造成的,但他无故踢人造成宫人受伤也是事实上,便罚他禁足半个月,罚抄经书(四书五经)以示惩戒。刘胥,你可认罚?”

刘胥瞪大双眼看向父皇,一脸无辜搞不明白父皇为什么要惩罚自己。“父皇,我犯了什么……”

他话还没说完,刘璃上前一步捂住了他的嘴,替他道:“父皇,胥儿知道错了,他认罚。”

刘胥:“?”

天子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多说,最后大长秋将跪在地上的秀月匆匆带走,其他人也都各自向天子请辞离开。

等众人都离开了,刘璃这才松开了刘胥。

“阿姐,你捂着我作甚?”刘胥揉揉被捂疼的嘴巴,小脸上还写着委屈两个字。

刘璃看了一眼高位上的帝后,低眉看着刘胥问:“刘胥,你知道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他点了点头:“知道呀。”

刘璃示意他说说,他开口道:“死了一个宫女。”

很好,总结得还挺到位的。

刘璃看着他神情有些古怪:“你知道这个宫女是怎么死的吗?”

他很实诚的点头:“被我踢死的。”

刘璃:“……”如此的真诚,倒是让刘璃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刘胥根本就没有一点对于他害死人的愧疚或者害怕的情绪。

想到这里,刘璃的眉头越皱越紧:“你为何要踢人?”直接踢在了人心口,不可能是无心之举。

刘胥歪头想了想,稚声道:“那日有两个宫女议论母后,说父皇要纳美人,不要母后了。我当时非常生气,好想杀了这两个人,但当时我手边又没有佩剑,只好踢她了。”

刘璃:“……”倘若当时刘胥手边有刀剑,他是不是就直接砍人了?

刘璃下意识擡头看向父母,刚才刘胥说的那番话想必他们也听到了。

刘胥后知后觉的扯了扯刘璃的袖摆:“阿姐,我……是不是做错事情了?”

刘璃挑了挑眉:“你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吗?”

他闻言更加紧张:“那父皇是不是要将我赶走了?我不想去蜀郡,也不像离开阿姐。”

刘璃:“……”

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刘胥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跑过来问刘璃:“阿姐,好奇怪哦,我有二皇兄还有三皇兄,那大皇兄是谁呀?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大皇子?”

刘璃没想到刘胥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她想了想回答道:“因为他犯了错,父皇将他贬去了蜀郡,所以你从来没有见过他。”刘璃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毕竟当年刘据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才一岁。

刘胥:“那我以后犯了错,父皇也会赶我走吗?”

刘璃挑眉:“可能会哦。”

刘胥虽然不知道蜀郡在哪里,但是他还是决定以后要乖乖听话,以免被赶走。

如今看来,刘胥现在的问题有点严重啊。

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可以如此漠视人命,甚至还能面不改色的说出人是被他踢死的这样的话,实在是有点……可怕。

刘胥这样多少有点像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鲁莽,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漠视侵犯他人的权利和生命。

刘彻听到刘胥说踢人的原因,嘴角微微抽了抽,他轻咳一声,严肃道:“明日册封仪式结束后,你就给朕好好呆在寝殿里反省。”

刘胥见父皇只是让自己呆在寝殿反省而不是将自己赶去蜀郡,顿时非常高兴的点头:“诺。”

刘璃:“……”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的疾病,病因不明,但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何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个封建时代,恐怕没人会意识到漠视生命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吧。或者说在刘彻眼里,刘胥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是病症。

面对这种事情刘璃一时也有些犯难,因为这个病是没有药可以医治的,必须要通过心理治疗才行。

刘璃只能语重心长的告诉刘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踢人甚至是杀人都是不对的,希望以后他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就算再生气也不能随便动手。

等明日册封仪式结束后,她就要离开长安了,所以约束刘胥暴戾脾气的任务只能交给阿娇,希望可以适当的改变一下刘胥的脾气。

——公元前116年,七月甲辰,帝册封嫡长子胥为太子,恢复赵地为国,封嫡次子旦为赵王。归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以及丹阳郡和东海郡五个郡为东海国,封东海公主璃为东海王。恢复齐地为国,封二皇子闳为齐王。

册封太子、皇子一事事关重大,不仅三公九卿要皆数到场,还需要宗正官吏前来给受封的皇子更改名籍簿。

宗庙前,凡秩为二千石的官员皆已到场,众人相互作揖表示友好,趁着今日的主角们还没到的时候,低声议论了起来。

有些在感慨天子总算愿意册封太子了,有些则一脸担忧的说了昨日准太子刘胥无故踢死了宫女的事情。

刘胥小小年纪就如此暴戾,也不知日后会怎么样呢。

唯独站在众人前面的几个宗正,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为难的表情,好像今日的册封会让他们很难做一样。

快到时辰的时候,帝后携几个皇子和长公主抵达了宗庙前。官员们纷纷给帝后让开道路,而后擡手低头弯腰作揖,向帝后及皇子公主拜礼。

刘彻和阿娇走在最前面,身穿玄色绣着赤红色线纹的朝服,端庄又大气。刘璃走在两人身后,亦身穿玄赤色曲裾宫服。她后面是刘胥和刘旦两兄弟,再后面跟着的事刘闳。

一大家子慢慢走上宗庙的台阶,一步一步登上高处。礼官上前宣读了一些话后,册封仪式也正式开始。由御史大夫张汤上前宣读册封旨意,封刘胥为太子,刘旦为赵王,刘闳为齐王以及……长公主刘璃为东海王。

旨意读完,群臣哗然。

册封刘胥为太子,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可册封公主为王这是什么操作?

站在一旁的宗正表情麻木似乎一点也不意外,显然他们早已经知道了,并且还和天子反对了,但是反对无效。

陛下执意要封公主为王。

就连阿娇听到这份旨意时也惊住了,目光惊讶的看向刘彻以及刘璃,看着阿璃并无意外的神情,阿娇不禁沉了沉眉心,搞不懂他们父女在搞什么。

站在刘璃身后的刘闳也惊讶的擡眼看向她。

宗正上前从张汤的手里接过圣旨,随后按照旨意将受封的几个皇子公主的名字填上名籍簿。

最后几个人再进入宗庙内参拜一下三皇五帝以及大汉之前的几个皇帝,这个事情便算结束了。

趁着帝后以及皇子公主去祭拜的时候,以丞相为首的人连忙拉住宗正询问:“陛下册封东海公主为诸侯是怎么回事?难不成陛下要让公主去就国?”

“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怎么不阻止陛下?哪有公主当诸侯的道理?”

“公主为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呀。”

几个宗正互相看了一眼,纷纷苦笑道:“你以为我们没有劝过陛下吗?能说的我们都说了,可陛下一意孤行,我们也没办法呀。”

当今天子是什么脾气众人都是清楚的,他若是想要达成的事情就一定要达成,谁来劝都不好使。

刘彻这次只是提前通知了宗正,打算册封刘璃为诸侯王,就是懒得再听臣子们反对的声音。面对宗正的质疑,刘彻直接说:“朕之阿璃绝不输任何男儿,抛开男女性别不说,她难道不能为王吗?”

宗正们突然无话可说,仔细想想这十几年来,公主为大汉带来的东西,他们也是受益者。

如果不是公主带人做出了蔗糖,菜籽油、铁锅等等东西,他们至今都不知道食物的多种烹饪是这么的美味。还有方便书写的纸张,冬日里保暖的羽绒服以及棉服等等。

更重要的是,东海公主身后有天神庇护,别说是诸侯王了,就算让公主当储君也是有资格的吧。当然了,后面这个当储君他们也只是想想而已。

在场的臣子们几乎都受过刘璃的恩惠,小到美味的食物,大到提拔之恩。所以当圣旨发出之后,他们虽然也会议论并不会真的出言阻止。

不过也有一些儒臣,等帝后从宗庙里祭拜出来后,便直言不讳的开口反对:“陛下,历朝可没有女诸侯的先例呀,请陛下收回旨意。”

话音一落,倒也引起了不少的议论声。

“大人此言差矣。”又有一儒生站出来道:“我大汉便有一位女侯,只是大人不知道罢了。”

众人都看向儒生,那儒生先卖了一个关子,在众人面前来回走了两步后,才开口说:“不知道诸位大人可知道鸣雌亭侯许负?”

听到这个名号,许多人瞬间就反应了过来,这位鸣雌亭侯许负,不是大汉开国第一女神相吗?

儒生:“亭侯许负在秦末时便久负盛名,她曾为高祖皇帝看相,认定高祖皇帝就是未来的真龙天子,后来高祖皇帝果然成了我们大汉的开国皇帝。高皇帝登基之后,便册封了许负为鸣雌侯,甚至还赐了封邑。”

听见儒生用许负举例,便又有人反驳:“就算有这么一位女侯,她也不过是列侯,并非诸侯呀。”

一旁又站出来一个臣子道:“许负可为列侯,东海长公主为何就不能为诸侯?大人是觉得咱们的东海长公主不如许负吗?亭侯许负只是会给人相面算命,可咱们的公主是得到天神认可,并且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福祉的!”

“论能力,我觉得公主殿下远超许负。公主是陛下和皇后唯一嫡长女,赐封诸侯合情合理。”

一番口舌之争后,旧儒臣显然说不过新儒生,再加上这已经是天子决定好的事情,他们也只能认输,绝口不提公主封侯一事。

刘彻淡淡的瞥了众人一眼,侧头看着刘璃道:“没想到阿璃的拥护者还挺多。”

刘璃一脸坦然的看向刘彻:“女儿觉得他们是在拥护父皇的旨意。”

刘彻挑了挑眉梢,倒也没再说什么。

之前刘彻一直不立太子,朝中的大臣们还有各世家族也不好站队投资。虽然两个嫡皇子都是皇后所出,但太子之位只有一个,万一他们押错宝就麻烦了。

于是大家一合计,不如投入东海公主门下。

东海公主是两个嫡皇子的姐姐,以后不管哪个皇子成为太子或者继承了皇位,东海公主永远都是皇帝的姐姐,所以选择支持东海公主准没错。

归去的途中,帝后乘坐一辆车辇,公主皇子们各自乘坐车辇。刘璃上车的时候,刘闳不知何时走过来向她作揖致谢:“阿姐,多谢。”

他怎么也没想到,刘璃会说服父皇,将齐地赐予他当作封国。关东一带,齐国土地肥沃东邻大海,城郭也非常大,单是临淄城就有十多万户。

她似乎真的有将自己当弟弟。

刘璃侧头看了看他,弯唇笑了笑:“不必客气,以后你就是齐王了。”

刘闳想到刚才父皇竟然也给她封了国,只是封的地方是不是有点太偏僻了?已经和南夷之地靠近了。父皇予她殊荣封她为王,为什么不给好一点的封地,却偏偏是山高路远的南夷之地?

不过不管父皇是如何心思,恐怕也轮不到自己来揣测。刘闳收敛心神,低笑着说:“那臣弟以后是不是也要唤阿姐为海王?”

刘璃脚下一踉跄险些跌倒,海……海王?

她嘴角抽了抽,一本正经的纠正道:“是东海王,不是海王。”

害,父皇怎么给自己的封国定了这么一个名字?

刘闳不明所以,但是听到她强调的话,他亦从善如流的唤了一声:“东海王。”

刘璃:“……”e,怎么说呢?这个称呼还是有一点点奇怪呢。

历史上的刘旦和刘胥,因为母亲李姬不受宠,所以他们两人的封国都是跟在受宠的刘闳后面捡来的。

历史上的刘旦被封为燕王,封地燕国(今北京)在大汉的北边,紧邻匈奴且土地贫瘠。

而历史上的刘胥则被封为广陵王,地理位置大概就在现代的扬州广陵区,也是一个非常小的侯国。

今时不同往日,这个时空的刘胥和刘旦变成了阿娇的儿子,并且刘胥还被册封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