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西域见闻
本该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提前了一年发生,并且于五月底彻底结束了战斗,从十月的守城开始,历时七个多月之久。
天子给每一个参与战役的将士们都授予了一定的军功爵,甚至还从国库支出了十万斤黄金犒赏大家,平均每个士兵差不多能分到一斤(西汉时一斤约等于现在的250克)左右的黄金。
经过大农丞桑弘羊的统筹计算,本次战役用在军费上面的投入,就已经多达30亿钱了,是去年大汉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刘璃坐在刘彻身边听着桑弘羊的汇报,简直目瞪口呆。
打一场仗竟然花了这么多钱,这些黄金折算成现代单位的话,差不多有二十五吨重。
难怪历史上的汉武帝那么快就将国库给打没了,最后还要和豪强地主借钱。豪强地主不肯借给他,他就开始搞明抢这一套,不仅剥削豪强还剥削了老百姓。
但是刘璃也知道,这些用于军费上的钱是必须花的。毕竟人家士兵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就应该得到这么多的奖励。
这个时候家国情怀都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
幸好这个时空的大汉,阿娇已经提前了十几年将桑弘羊提拔了起来,趁着国库还没空虚的时候,就已经对经济进行了改革。
搞钱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硬道理!
将犒赏的命令颁布完之后,阿娇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不知道在殿内的众卿可还记得张骞?”
宣室殿内,众臣子们相互看了看,小声议论着张骞是何人。
倒也不怪他们不知道张骞,毕竟如今的外朝和内朝中人都已经更换了一大半,建元二年之前的老臣已经很少了。
窦婴的记性不错,擡手道:“陛下,可是当年被派遣去出使西域的人?”
阿娇颔首:“正是,没想到窦丞相还记得此人。”
窦婴摸摸自己白花花的胡子,沉吟道:“老臣记得,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年张骞自行组织了一百人的使团,如今早就全无音讯,陛下何故提起此人?难道……”
今日朝中的肱骨大臣们都聚在了宣室殿内,就连“皇后”刘彻和建陵公主也垂帘在侧殿参与这次的朝会,就只为了一个人——张骞。
刘璃悄悄和阿娇说,自己需要去见证张骞向天子讲述西域奇遇这个历史名场面,阿娇便安排她可以在幕帘后旁听。
谁知道刘彻也要跟来,便也只能将他们两个一起安排在这里了。
话说回大殿中,阿娇微微一笑,向一旁的苏文挥了挥衣袖,苏文心领神会,悄悄的从侧道走出大殿,传张骞和堂邑父入宣室殿。
阿娇道:“之前大汉的军队在河南地与匈奴一战之后,骁勇侯在押送俘虏回来的时候,正好遇见了从西域归来的张骞,并且将他给带了回来。”
众卿震惊,并且议论纷纷,谁都没想到已经没有消息十年之久的张骞,竟然还能活着回来。
臣子们还在议论的时候,殿外缓缓走进来一个人,大家转头看过去,也渐渐没有了声音。
大殿外,在黄门郎苏文的指引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一起跨过大殿的台阶走了进来,行至大殿中间的时候,他们朝着上座的天子缓缓行了一个大礼:“臣张骞、堂邑父拜见陛下。”
阿娇起身,匆匆走到两人面前,伸手将他们扶了起来:“张公、甘父,你们这一路来辛苦了。”
张骞在遇见陈非的时候就已经痛哭流涕过了,如今听到天子的这一句辛苦了,他的情绪再次涌上心头,想到自己这十年来经历过的种种事情,他又忍不住红了眼眶。
他缓缓低头向天子告罪,惭愧道:“臣没有完成使命,没有说服大月氏联合大汉一起围攻匈奴。”
阿娇哈哈一笑,爽朗而开怀的笑声让张骞感觉到诧异。
却见天子神情傲然道:“张公,你不在的这些年,大汉早已经变了模样,如今的大汉兵强马壮,还有数位勇猛的将军……”
话说着,阿娇转头看向站在左手边的武将卫青,陈非和李广等人,随后他们纷纷向天子和张骞抱拳示意。
阿娇继续道:“匈奴人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就算没有大月氏的助攻,我们同样可以打败他们。我们不仅可以将匈奴人赶出大汉的土地,还要将原本就属于大汉的土地给夺回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她这一声声话语,说得铿锵有力,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众人的心坎上。以前不支持和匈奴打仗的臣子们,都被这句话震撼到了。
他们能够看到天子对于讨伐匈奴的决心,同样也对天子之前运筹帷幄,任用人才的决定感到钦佩。于是,众人自发开口重复着这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刘璃坐在刘彻身边,偷偷的观察着刘彻的表情,却见他神情颇为激动而震撼的看着眼前的阿娇,眸光中有光亮闪过。
这样的表情……有点像见到了情郎的怀春少女呢!
大殿内的声音感染了守在殿外的守卫,于是这句话便口口相传,响彻未央宫的每一个角落。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洪亮的声音甚至传到了隔壁的长乐宫去。
如今已经不问政事的王太后隐约听见传来的声音,有些好奇的询问身边的宫人:“这是什么声音?”
宫人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匆匆跑出去问询了一番,总算知道了个大概,便又跑回来向王太后汇报。
王太后静静的躺在软榻上,听完了宫人的讲述,随意挥了一下手中的蒲扇,这才缓缓的开口道:“倒是挺振奋人心的一句话。”
宫人的神情也显得有些激动:“是呀太后,如今这句话也感染了我们长乐宫的守卫,好多卫兵都想加入攻打匈奴的队伍中呢。”
王太后神情淡淡的,看不出喜怒。
自从元光五年那场巫蛊之乱后,王太后在朝中基本没有了话语权,曾经的田氏彻底败落。和田氏有关的那些官员被罢免的罢免,被斩首的斩首,所剩无几。
她之前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曾经孝顺的儿子怎么回如此对自己这个生他养他的母亲。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中了什么邪术。
如今她反复的在心中默念这句话,突然明白了过来。
哪里是她的儿子变了?分明是她触及到了他天子的利益,所以他们母子才会如现在这般离了心。
她的儿子啊,是一个比先帝,甚至是比文帝陛下和高祖皇帝更加有野心的帝王。
**
宣室殿内,张骞口若悬河的给三公九卿们讲述了他这十几年来的经历,以及如何从匈奴的看管下逃了出去,和堂邑父一起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
还有他们为了寻找到大月氏,而见到的其他几个西域国家。
“我们偷了匈奴的马,和几个从西域国家来的人一起逃跑,一路向西跑了十几天,才离开了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我们抵达了大宛国。”
“大宛国的国王知道我是大汉的使臣,非常高兴。我便与国王说明了我的目的,随后大宛的国王便安排人送我们去了康居国,最后又从康居抵达了大月氏……”
张骞口述自己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西域异国的风土人情,他都绘声绘色的说了出来。
两边的史官也在一边听着张骞的述说,一边奋笔疾书,记录下他的话。
大月氏最开始活动于河西走廊一带(大概在甘肃附近),因为他们的国王被匈奴人给杀了,所以不得不被迫西迁。在迁徙到了伊犁河流域之后,打败了当地的塞族。
但没过多久,匈奴人联合了乌孙国再次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不得不继续向西逃跑到了巴克特里亚(今帕米尔高原附近)。
刘璃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还一边闭上眼睛点开了系统提供的世界地图,将张骞说的几个地理位置给标了出来。
这种见证式的听讲,沉浸式的聆听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若是有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所以这个大月氏迁徙的活动几乎横跨了整个东亚,中亚和南亚地区。
她颇有趣味的想,据说被大月氏打败的一部分塞族人,就逃到了古印度地区,之后经过发展和演变,就成了现代印度人的祖先。
啧啧啧,历史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经过长途跋涉的张骞终于抵达了经过两次迁徙的大月氏,只可惜大月氏被匈奴人给打怕了,而且大汉距离大月氏又非常的遥远,所以不愿意联合大汉再打回去了。
更何况,他们已经打败了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占据了他们的土地,有了崭新的家园,没必要在回去了。
张骞说服了很久,大月氏的国王都不愿意,没办法张骞也只能选择返回。返回的时候,张骞为了躲开匈奴人的地盘,特地选择绕路走。
这个时空的张骞运气好一点,遇见了陈非。历史上的张骞运气不好,特意躲开匈奴地盘,却还是被匈奴人给抓住了。
听完张骞如此惊心动魄的行程,大家都为张骞的勇气感觉到敬佩,这已经不是风餐露宿一个简单的词语能够形容的艰辛了。虽然他没有完成最开始的使命,但是他这次出行的意义却是极为重大的。
至少大家都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还有更加广袤的天地。
阿娇按照之前刘彻写好的文书,宣布道:“封张骞为太中大夫,赐堂邑父为奉使君。”
【叮,已见证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奖励积分:1000点。】
刘璃被脑海中的系统提示音给唤回了神,她有些错愕的在心里问:“张骞如此惊心动魄的经历,我亲眼见证了,不值得奖励个一万积分?”
居然只有1000点,系统真是越来越抠门了。
【如果宿主跟随张骞行走出使过程,可以奖励一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