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1 / 2)

浮华梦影 张霓 3045 字 5个月前

第八十三章

第二天,宁波。

今天上午,秦复和谢蕴华没有生意上的行程,谢蕴华便央求秦复带她去逛一逛,秦复答应了。出于安全考虑,最后的安排是秦复驾车载着谢蕴华,徐斌载着谢蕴华的助理小陈跟在后面,一行四人二车出门。

秦复先是载着谢蕴华到江北老宅旧址转了转,又绕了一圈新日湖,接着开上人民路,从新江桥进入海曙区。

车上,秦复介绍说:“海曙是宁波的老城区了。它相当于一个岛,被护城河,姚江,甬江和奉化江圈了出来,整体像一个鸭梨的形状。我们现在过的这座桥叫新江桥,这里就是三江口。”

谢蕴华在副座上朝窗外探探头,“晚云家从前在海曙吗?”

“是的。”秦复打着方向盘,“你想去看看吗?”

“那倒不用,不敢太使唤你。”

“今天我尽地主之谊,任你使唤。”

他们过了灵桥路转入长春路,这里离柳汀街不远了。

这时候,秦复指着柳汀街与长春路的交叉口说:“这里原来有座钟楼,也叫庆云楼。它是由木头建造的,有几百年的历史。可惜在一九五六年的时候,被一场从舟山登陆的台风吹倒了,连我都没见过。”

“那个时候你还没出生呢!”谢蕴华笑了,“为什么后来没有重建呢?”

“城市发展的需要吧?可是没有重建就算了,连立个碑纪念一下都不做,这就有点说不过去。就因为这样,知道宁波有过一座钟楼的人是少之又少了。”

“确实可惜。既然是钟楼,怎么又叫庆云楼呢?”

“庆云楼建于明朝崇祯十四年,建楼前一年,有祥云降临在罗城的西南隅,于是钟楼便以此为址,并取名庆云楼。”秦复酷酷地笑了,“考考你,知道什么是庆云吗?”

“还请你多多指教。”

“听好了啊。”秦复一本正经,“庆云就是五彩祥云,比《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迎接紫霞仙子的七彩祥云少两个色儿。”

谢蕴华笑着敲他的胳膊,“贫死了你!”

“哈哈!”秦复也乐了,“其实相比庆云楼,宁波人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八角楼。”

“为什么?”

“宁波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里头有一句:七塔寺里和尚多,八角楼下小鬼多。八角楼就是这样被宁波人熟知的。”

“为什么说八角楼下小鬼多?小鬼是小孩的意思吗?”

“没错。”秦复看着前方的路况,“一九三一年,八角楼被改为救济院。因此,这一带的弃婴和孤儿很多,童谣就是这样传开的。”

谢蕴华颌首,“原来如此。”

这时候,他们已经离开长春路转入柳汀街,很快就到达天一阁月湖景区。徐斌帮秦复停车,好让他和谢蕴华先进去,自己再和小陈远远地跟在后面。

他们没有逛天一阁,而是直接进入南月湖。

不得不说,北方天气干燥风沙大,草木总是蒙着一层灰。但是在江南,因为有充沛的雨水的冲刷与滋润,这里的草木绿得发亮,分外水灵。

秦复领着谢蕴华走进院士林,从小石桥进入月园。进得园后,他们走上西边的一座小石桥进入花屿,很快就来到袁宅,也就是宁波茶文化博物院。在大门前,他们遇到一群年轻女孩。这几个小姑娘二十岁出头,打扮时髦。原本欢声笑语的她们见到气质不凡的秦复和谢蕴华,立马安静下来,接着悄悄地打量这对出色的中年人——

女士明显不年轻了,但仍然美丽。她的身材高挑修长,将那袭蓝灰色镶银丝连衣裙的高贵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士五十多岁的模样,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两鬓虽然花白,但是整个人仍然高大健壮。他穿着一身灰色麻料休闲西装配白衬衣,十分潇洒。这对中年人既高贵不可冒犯,同时又有一种魔力,让人莫名地想接近他们。

小姑娘中有一位胆大的勇士跑到了谢蕴华的面前。不远处的徐斌和小陈想过来阻止,但是秦复对他们摇了摇头,他们只得作罢。

那勇敢的小姑娘问谢蕴华:“女士,您好,能帮我们拍张合影吗?”

换成平时,谢蕴华肯定不理会这种事情。但是她今天心情好,所以她大大方方地帮这几个小姑娘拍了两张合影,还询问她们是否满意。

小姑娘们十分感激。也许是太感激了,她们中竟有人说:“女士,谢谢您。您和您先生都好出色。”

“他才不是我先生呢!”谢蕴华乐了,“他的太太不比你们大几岁。”

小姑娘们目瞪口呆,接着纷纷道歉,速速走开。

秦复不把这些当回事,他悠哉地带着谢蕴华朝湖心寺走去。

谢蕴华开他玩笑:“你这个老帅哥,刚刚那几个小姑娘的眼睛都给看直了。”

“就知道你少不得这一句。”秦复看着路边的竹林,“要论皮囊,哪里比得上你们家的谢超群呢?”

提到这个不争气的堂弟,谢蕴华顿时没好气,“这个败家仔,也就皮囊过得去了。美麟摊上这么个爹,真是不幸。”

“他在加拿大还是老样子吗?”

“是了。还好只是追美女,我也就懒得管他。”

“如果没有那件事,超群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虽然他对事业没兴趣,但本质不坏。”

谢蕴华无奈地说:“如果当年让他和那个女人结婚,兴许就没有后来的悲剧了。可惜,美麟和她妈妈都想不开。”

“讲到这些事情,我就很感激晚云。当然,我也很感激秦涛。”

“你这个家伙确实命好,八字够硬。”

秦复爽朗地笑了。

他们来到一处紧闭的小院门前。

秦复说:“这里就是湖心寺的遗址了。”

“原来是这里。”谢蕴华看着那紧闭的大门,“这绿竹掩映大门紧锁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倩女幽魂》的故事。别说,这里还真有点兰若寺的感觉呢!”

“这座湖心寺还真有个和《倩女幽魂》相似的鬼故事,你敢不敢听?”

“我不怕,你尽管说。”

秦复讲起了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乔生的书生住在镇明岭下。元宵节灯会那天,他靠在门口看着游人渐渐散去。忽然,一个丫鬟提着双头牡丹灯笼走来,后面跟着一位大美人。乔生心动,便邀那位美人进屋去了。”

谢蕴华歪歪头,“然后就是那些老套的情节?”

“哈哈,是的。”

“那位美人叫什么名字?”

“姓符,名丽卿。”秦复说下去,“自称是奉化州判之女,家中无亲,与丫鬟居住在月湖西畔。这位美人每天夜里来乔生家与他幽会。不出半月,乔生的邻居察觉情况有异,于是凿墙偷窥,发现这名女子竟然不是人。”

“神仙?妖怪?还是什么画皮?”谢蕴华也有俏皮的时候。

“是一具粉红色的骷髅。”

“啧啧,《西游记》里的白骨精也是一具粉骷髅。”

“没错。邻居把粉骷髅的事情告诉乔生,乔生赶忙到月湖打听有无女子叫丽卿,结果当然是没有。他失望地朝家中走去,路过湖心寺的时候,在后厢发现一具灵柩,上书:奉化州判之女丽卿。柩前正挂着那双头牡丹灯笼。乔生吓得半死,立刻跑回家中去了。”

谢蕴华苦笑,“后来呢?丽卿没来找他?”

“没有。”秦复摇摇头,“后来,乔生找了个姓魏的道士帮忙。魏道士给了他两张符贴在家里,他因此消停了好一阵。”

“看来还有下文?”

“是的。有一天,乔生喝醉了,偏偏又路过了湖心寺,不知怎的,他径直进入寺中。”

谢蕴华叹息:“还是放不下呀。”

“没错。”秦复也有同感,“后来,邻居找到了湖心寺。他们在后厢看到了那具灵柩,乔生的半截衣袖就露在灵柩外。众人打开灵柩,果然发现乔生死在了里面。”

“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费那个劲呢?”

“是了。”

秦复带领谢蕴华离开湖心寺,走上了月湖桥。

此时桥上没有其他游客,很是清静。阳光明媚,凉风拂面,美丽的湖景如画卷般呈现在眼前。桥的东北边有一棵香樟树,长得老高,像是为月湖桥撑起了一把绿伞。桥的西南边有一株夹竹桃,冠幅很大。修长的枝条上,一簇簇玫粉色的花儿正开得热闹。谢蕴华似乎对这株夹竹桃颇有兴趣,她拿着手机拍个不停。秦复站在樟树萌下,看着她忙活。徐斌和小陈站在桥下,远远地望着自己的主人。

“一九八五年六月,结婚前夕,我和晚云逛到这月湖桥上。”秦复望向桥下碧绿的湖水,“当时,我为她拍了一张照片。”

谢蕴华略思索,“晚云给我看过,是穿着浅紫色连衣裙的那张?”

“是的。”秦复望向对岸,“晓晓没看过那张照片,但是她却在梦里见到了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且知道那就是一九八五年六月。”

谢蕴华一愣,“这么灵?”

“这就是缘份吧。”秦复笑了。

“好奇问一句,她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个梦?”

“就是这段时间。”

谢蕴华想起自己梦见那个女人也是这段时间的事,心中一惊。

“你怎么了?”秦复察觉她的异样,“脸色都变了。”

谢蕴华苦笑,“穿着高跟鞋走路,早就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