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智理江泉 慧及民生(2 / 2)

半小时后,网格员反馈:确系一艘货轮燃油泄漏所致,已迅速处理,避免了事态扩大。

秦风对环保局长说:“这就是‘智慧’的力量!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打击。要把这个系统和河长制、环保执法彻底打通,形成闭环。”

场景三:智慧政务,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秦风以普通市民身份体验“一网通办”流程。他在自助终端上刷身份证,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系统自动调用公安、社保、税务等部门数据,智能填充表格,只需签字确认即可。全程不到十分钟。

一位来办事的企业财务人员王女士高兴地对秦风说(未认出市长):“现在太方便了!以前办这个得跑好几个窗口,填一堆重复的表,没一天办不完。现在一台机器全搞定,真是省时省力!”

政务服务中心主任介绍:“我们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了28个部门的400多项数据接口。凡是能通过数据共享核验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下一步,我们正开发‘民生服务随身办’APP,养老金资格认证、医保报销、公积金提取等高频事项,以后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办。”

秦风叮嘱道:“便民利企是智慧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深化数据共享,能简化的环节坚决简化,能上网办理的尽量上网,让市民和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试点成效显着,但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长期形成的“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

在一次智慧城市项目协调会上,李建国遇到了难题。为了开发“城市运行管理一平台”,需要整合公安、城管、交通、应急等十多个部门的核心数据。但几个关键部门以数据安全、管理权限、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理由,推进缓慢。

公安副局长谨慎地说:“李局长,不是我们不支持。我们的视频监控数据涉及公共安全,保密要求极高,不能轻易接入外部平台。”

城管局长也面露难色:“我们的执法数据有其特殊性,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共享。”

会议陷入僵局。

情况汇报到秦风那里,他没有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请周海洋书记一起,召集这些部门的“一把手”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

周海洋语重心长:“同志们,数据共享不是要夺大家的权,更不是泄露秘密,是为了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公安的数据如果能和应急数据联动,处置突发事件是不是更快?城管的数据如果能和交通数据结合,管理流动摊贩是不是更精准?智慧城市就像一个人体,各部门的数据是器官,只有血脉通畅,人才能健康灵活。各自为政,只会导致反应迟钝!”

秦风则从技术和管理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沙箱’、脱敏处理、严格权限管理来解决。标准问题,由大数据局牵头制定统一标准。责任问题,共享数据用于公共服务,出了问题由领导小组承担主要责任,绝不追究提供数据部门的责任。我们要的是数据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更不是管理权。”

书记和市长的定调,加上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逐渐消除了部门的顾虑。一个“按需共享、保障安全、统一标准、责任共担”的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打破了横亘在智慧城市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随着智慧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江泉市民开始真切地感受到“智慧”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退休教师陈老先生通过社区安装的“一键通”智能设备,轻松预约了上门体检和家政服务,他感慨:“以前有点事就得麻烦孩子,现在按个键就解决,我们老年人生活更方便、更安心了。”

上班族李女士通过智能停车APP,提前预约了商圈车位,不再为“停车难”发愁:“节省了大量找车位的时间,逛街心情都好了!”

家长张先生通过“明厨亮灶”系统,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学校食堂后厨的实时画面,对孩子就餐更放心了。

甚至连社区的独居老人,也安装了智能水表,若用水量异常(如长时间无用水),系统会自动预警,通知社区网格员上门探望,避免了意外发生。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市民对城市认同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贴心助手。

傍晚,秦风再次来到市指挥中心。升级后的“城市大脑”大屏幕上,数据流淌,信息涌动,整座城市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交通、环保、治安、水电燃气、民生诉求……各类信息实时汇聚、智能分析、协同指挥。

李建国汇报:“秦市长,一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更深层次的应用,比如基于大数据的产业决策支持、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模拟推演和精准防控、个性化公共服务的推送等,还需要更强大的算法模型和更丰富的数据维度。”

秦风凝视着屏幕,心中了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今天的成就,只是起点。它永远面临着技术迭代、需求更新、安全挑战的考验。

他对李建国和团队的成员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辛苦了!但我们要清醒,技术是工具,人才是根本,制度是保障。下一步,要在培养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应用上下功夫。要让‘城市大脑’更聪明、更智慧,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生活在江泉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安全和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