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智理江泉 慧及民生(1 / 2)

雾江碧波荡漾,两岸新绿如织;街头巷尾,昔日拥堵难解之处,如今车流渐畅;政务大厅,以往排队等候的长龙,悄然缩短……江泉的“硬件”更新与“软件”提升有目共睹。然而,在市委书记周海洋和市长秦风看来,这座正在重焕生机的城市,依然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如何让城市的运行更高效?如何让公共服务的供给更精准?如何让市民的生活更便捷?如何让社会治理的预见性更强?答案,指向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度融合。一场以“智慧”为名的城市治理升级战役,在江泉悄然打响。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模式乃至城市灵魂的一次深刻重塑。

市委常委会会议室,一场关于“智慧江泉”建设的专题会议正在进行。议题重大,与会者的发言也格外审慎。

周海洋书记开门见山,将一份关于国内先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全场:“同志们,江泉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要提质,生态要保护,民生要改善,治理必须跟上。靠人海战术、传统手段,管不了也管不好现代化的城市。我们必须拥抱数字时代,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治理力!建设‘智慧江泉’,不是赶时髦,而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话音刚落,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市长刘玉凤微微蹙眉,提出了现实的顾虑:“周书记,秦市长,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巨大,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我们江泉刚过紧日子,财政压力不小。而且,这类项目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效果未必立竿见影。这笔钱,要不要花?怎么花才能效益最大化?”

她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务实派干部的想法。钱要花在刀刃上,更要看到实效。

常委副市长张伟从经济角度表示了支持:“我理解刘市长的顾虑。但换个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新基建,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优化营商环境,比如高效的政务服务、精准的要素配置,这对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至关重要。这钱,是投资未来!”

这时,市长秦风沉稳地开口,一锤定音:“玉凤市长的担心很实际,张伟市长的眼光很长远。我的看法是,智慧江泉建设,不追求大而全,要聚焦小而美;不搞一步到位,要坚持急用先行、久久为功。”他环视众人,条分缕析:

“第一,我们不搞‘盆景工程’,要搞‘民生工程’。先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我们治理最棘手的领域入手,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防治、政务服务效率、公共安全等。让市民尽快感受到智慧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第二,我们不搞‘推倒重来’,要搞‘整合提升’。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云、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打通壁垒,连接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这比新建一堆系统更节约、更高效。”

“第三,钱要花,但要花得聪明。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运营反哺’的模式,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他最后强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为民服务’,目标是‘提升治理能力’。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智慧’,不是摆着看的‘假把式’!”

秦风务实而清晰的思路,得到了周海洋的肯定,也打消了多数常委的疑虑。会议决定,成立由秦风任组长的“智慧江泉”建设领导小组,立即启动规划编制和试点工作。共识,在务实的基调下达成。

方向既定,行动迅速展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新组建的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李建国是位年轻的技术型干部,干劲十足。在秦风的直接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几个切入点小、见效快的领域作为首批试点。

场景一:智慧交通,破解“出行难”

周一早高峰,秦风带着李建国悄然来到市交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主要路段的交通流量,红黄绿三色清晰标示着拥堵程度。

交通局长指着屏幕上一处持续红色的路段汇报:“秦市长,这是老城区的光华路口,每天早高峰堵死,群众意见很大。”

秦风问:“传统的疏导方式效果如何?”

“主要靠增派警力手动指挥,但治标不治本。信号灯配时是固定的,无法根据实时车流调整。”

李建国接过话头:“秦市长,我们的‘智慧交通’一期试点就在这里。我们安装了雷视融合检测器,实时感知各方向车流量。然后通过AI算法,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比如,左转车多,就自动延长左转绿灯时间。同时,通过导航APP向车主推荐最优路线,分流压力。”

正说着,屏幕上的光华路口颜色开始由红转黄,继而出现了绿色区域。数据显示,平均通行时间缩短了40%。

一位正在执勤的老交警通过视频连线激动地说:“局长,秦市长!太神了!今天这个路口像换了魂似的,车流顺多了!我们也不用扯着嗓子喊了!”

秦风满意地点点头,对李建国说:“很好!要尽快把试点经验总结出来,在更多拥堵点推广。下一步,还要考虑公交优先、停车诱导等,系统化解决交通问题。”

场景二:智慧环保,盯紧“呼吸的事”

在市生态环境局,秦风查看“大气污染精准溯源系统”。大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各监测站的实时PM2.5数据,更用不同颜色标记出疑似排放源和污染扩散路径。

环保局长演示道:“秦市长,以前我们发现污染超标,要组织大量人力地毯式排查,效率低,还容易扑空。现在,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型,结合气象条件,能快速锁定几个重点嫌疑区域和企业。比如,昨晚城东片区数据异常,系统提示可能与某建材园区和周边工地扬尘有关。我们立即精准执法,果然发现了问题。”

这时,一名工作人员报告:“秦市长,局长,系统预警,雾江三号码头附近VOCs(挥发性有机物)数据轻微异常,结合风向和企业信息库,初步判断可能与停泊船只或附近某小型化工厂有关。已通知网格员前往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