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站在窗边,目光落在远处缓缓行驶的餐车车顶。那张手写的纸条在夜灯下微微发亮,“给最辛苦的人”几个字歪歪扭扭,却格外清晰。她看了一会儿,转身走回主控台。
她的手指在战术平板上滑动,调出全域动态沙盘。屏幕上,红斑密集分布在城南与东区交界处,那是敌方主力据点所在。过去六小时里,联盟的士气回升,前线反馈稳定,武器系统也已完成修复。现在,是时候变了。
她放大三处外围区域,标记出几条地下管网线路。这些信息来自调查小组早前传回的残片,经过多次交叉验证,确认为监控盲区。她闭上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通讯录中一名侦察员的照片。对方的记忆片段迅速浮现——一条废弃排水通道,入口被垃圾掩埋,内部结构完整,可通向敌方指挥中枢侧翼。
她睁开眼,立刻拨通苏悦的频道。
“把这三条路线整理成作战简报,十分钟内发到核心组。”她说,“另外,调取过去四十八小时敌方能源补给的波动数据。”
苏悦的声音很快响起:“已经在分析了。他们的供能站每48分钟有一次短暂降频,持续约三分钟,像是自动维护程序。”
“这就是他们的呼吸节奏。”林晚说,“我们不能硬碰正面防线,得从这里切进去。”
十分钟后,紧急战术会议开始。投影墙上显示出火力分布热力图,主通道布满高能武器阵列,空中巡逻频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两名资深指挥官坐在侧位,眉头紧锁。
“这个方案风险太大。”其中一人开口,“地下环境复杂,一旦失联,小队就等于送死。”
林晚没有反驳。她起身走到投影前,凝视对方双眼,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一瞬间,画面涌入脑海——一片火光中的废墟,一支小队被困在塌陷的隧道里,无线电里传来断续呼救,最终归于沉寂。那人站在指挥台前,手里攥着撤退指令,整整一夜没合眼。
她收回视线,语气放低:“我们不走同样的路,也不让任何人孤军深入。”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她继续说:“行动改为双线推进。第一队沿排水管渗透,第二队从废弃电缆井迂回,两支队伍相距不超过五百米。科研团队会派出机动技术支持组随行,确保通讯和武器联动正常。我在指挥链终端全程调度,任何异常,立即终止任务。”
技术主管仍有些犹豫:“信号延迟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在密闭空间里,脉冲模块可能响应滞后。”
“已经升级抗干扰协议。”林晚调出最新测试记录,“修复后的武器系统在模拟环境中通过了七次高强度干扰测试。只要保持低频通讯节点畅通,就能维持控制。”
她看向所有人:“我们现在有三点优势。一是士气恢复,前线愿意配合行动;二是武器系统重新可用;三是他们以为我们会继续防守。正因为没人敢打这一仗,所以我们才能赢。”
片刻沉默后,有人点头。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表决通过。
林晚回到主控台,手指在终端上快速输入指令。她下令科研团队激活最新一批抗干扰脉冲模块,优先配发渗透小队。同时通知市场团队准备下一步动作。
“做一段动态推送。”她说,“内容是联盟主力正在东部集结,配地图移动轨迹和虚拟信号源。”
“要假的?”苏悦问。
“越像真的越好。”林晚盯着沙盘,“发布时间定在行动前十五分钟。目标是让他们调动预备队,离开西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