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 后盾助力,市场鼓舞士气(1 / 2)

林晚放下手中的检测报告,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已经恢复正常。她盯着终端右下角的时间,距离上次脉冲攻击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前线没有再传来异常信号。

她调出通讯日志,翻到前线小队的语音记录。一段沉默的频道音频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城东巡逻组在撤离途中的一段静默,持续了整整十七秒。没有对话,也没有脚步声,只有轻微的呼吸杂音。

她戴上耳机,重放那段音频。呼吸节奏紊乱,有人在压抑情绪。

林晚闭上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通讯名单中一位指挥官的照片。对方的眼神出现在她意识里,瞬间,一股沉重的情绪涌上来:疲惫、自责、对战友牺牲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他脑子里反复回放的是队友倒下的画面,还有自己下达撤退命令时颤抖的声音。

她睁开眼,立刻接通市场团队频道。

“把过去三个月我们打赢的关键战役整理成短片。”她说,“不要只放战果和地图推进,我要每个战士的名字,他们的岗位,他们是怎么撑下来的。”

电话那头的人顿了一下,“您是想……打感情牌?”

“不是打牌。”林晚声音平稳,“是让人记住,我们不是冷冰冰的作战代号。每一个编号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家,有人等他们回去吃饭。”

“明白。我们现在就开始剪。”

“加一段阵亡队员家属的采访。”林晚补充,“如果有遗书或者录音,也放进去。真实一点就好。”

通话挂断后,她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扶手。指挥室内的灯光偏冷,映得她脸色有些淡。但她眼神清醒,没有半点松懈。

十分钟后,第一条视频上传内部网络。标题很简单:《张伟,三十七岁,电力抢修组组长》。

画面一开始是一段监控录像,张伟带着两人在暴雨中爬上高压塔,修复被炸毁的线路。他的动作很稳,一边操作一边对着对讲机汇报进度。后来镜头切换到医院病房,他躺在病床上,左手缠着绷带,正笑着看手机里的女儿照片。

最后一幕是他牺牲前十二小时录的一段语音:“只要电网不断,云都就能撑下去。我这点伤不算什么。”

评论区很快被刷满。前线多个战区的通讯频道里,原本低迷的气氛开始变化。有人低声说:“老张走之前还给我们留了工具箱钥匙。”

林晚看到反馈,拨通市场团队的第二条指令。

“发起‘一封家书’活动。”她说,“让市民写信给前线人员,不限内容,感谢也好,唠叨也好,都行。找学生、老人来朗读,做成音频循环播放。”

“要不要审核内容?”

“不用。”林晚说,“真实的东西不需要修饰。反而假的温暖,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天下午,第一封信被推送上线。

是个八岁小女孩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念:“爸爸,今天学校发牛奶,我留了一盒给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妈妈说你在抓坏人,那你一定要吃饱饭,不然会饿晕的。”

背景里还有母亲轻声提醒:“说生日歌那段。”

小女孩清了清嗓子,唱了一句跑调的“祝你生日快乐”。

音频结束三分钟内,全网转发量突破十万。许多正在轮岗休息的队员听着听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林晚调取一组前线休息站的监控画面。一个满脸烟灰的年轻士兵坐在角落,听完后低头擦了擦眼角,然后重新检查起装备来。

她起身走到物资调度大屏前,查看最新动态。

屏幕上显示,全市已有二十个社区响应号召,设立临时餐站。志愿者们正在准备热饭、姜汤和保暖毯。第一批送餐车队已经出发,目的地是北郊三个高强度作业区。

一小时后,实时画面传回。

一位白发老人亲手将一碗热汤递给刚下岗的战士。那人接过时手还在抖,不是因为冷,而是连续作战导致肌肉僵硬。

老人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林晚放大画面,看到战士低头喝汤时闭了一下眼。她随即闭上自己的眼睛,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远程锁定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

脑海中浮现的念头很清晰:“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没吃饭。”

她睁开眼,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这才是真正的后盾。”她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