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组的频道接通后,林晚直接开口:“地下三层所有武器箱,启动二级巡检。”
对方应了一声,通话结束。
她没有放下通讯器,而是转手拨通了技术组的线路。“我要每十分钟一次的定位信号稳定性报告,从现在开始,持续监控。”
“明白。”那边很快回应。
做完这些,她回到主控台前坐下。屏幕上的城市地图依旧显示着几个红点,但她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那些标记上。她调出市场团队刚刚上传的互动数据面板,目光落在城东老工业区的用户行为曲线上。
转发量高,评论少,停留时间短。
这说明人们看到了信息,但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她拿起平板,点开云都论坛的直播回放。画面里是昨晚第一场“市民恳谈会”的现场,几十张面孔坐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有人举手提问,有人低头不语。
林晚拖动进度条,跳到一个中年男人发言的部分。
“你们天天说准备好了,可我们啥也不知道。”那人声音不高,但很稳,“打赢了怎么样?打输了又怎么样?我们的孩子能不能上学,店里还能不能开门?这些事,你们想过吗?”
镜头扫过人群,不少人点头。
林晚停下播放,把这段视频截取出来,发给了市场团队负责人。
五分钟后,对方打来视频电话。
“林主管,我们正打算调整今晚的第二场活动流程。”
“怎么改?”她问。
“增加真实案例分享环节。我们联系了一位在前线支援的家属,她愿意讲讲她丈夫每天的工作情况。另外,我们也准备放出一部分脱敏后的测试画面,让大家看到设备是怎么运行的。”
林晚摇头。“画面要配上解说,不能只放片段。还有,别用‘支援人员’这种词,就说‘我哥在基站值班,他已经三个月没回家了’。”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记下。
“你说得对,越具体越好。”
通话结束后,林晚站起身,走到大屏前调出全市分区民调热力图。颜色分布比昨天均匀了些,但西南片区仍然偏冷。那里是安置社区集中地,居民流动性大,信任基础弱。
她按下内线电话:“让市场团队今天下午去城南社区,不做直播,也不搞宣讲。就带几个人,挨个摊位走访,听他们说什么。”
助手答应下来。
半小时后,市场团队传回第一批实地记录。一段录音里,一个小贩正在说话:“我就想知道,万一真打起来,我的货还能不能卖?收摊跑路的话,损失谁赔?”
另一段视频拍的是社区公告栏前的对话。一位老人指着联盟张贴的应急指南问:“这个说物资统一调配,那我家老头子吃的药,到时候能拿到吗?”
林晚一条条看过去,最后打开编辑文档,写下三条指令:
一、所有宣传内容必须包含具体生活场景应对方案;
二、每场互动后二十四小时内发布回应摘要,并附处理进展;
三、针对不同区域定制问答重点,工业区侧重就业与通勤,安置区强调药品与物资供应。
她把文件发送出去,同时抄送调查小组备案。
傍晚,第二场线下恳谈会在城南社区广场举行。林晚通过远程接入观看全程。
一开始气氛还是拘谨。直到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站起来提问。
“如果学校停课,我们要不要去避难所?那里有网吗?期末考试还考不考?”
主持人愣住,台下也安静了几秒。
这时,工作人员接过话筒:“你提得很好。我们现在就回答你——避难所会设临时学习区,网络覆盖,老师也会轮值到场。考试不会取消,但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
台下有人鼓掌。
接着又有商户问物资发放规则,工作人员当场打开后台系统截图展示分配逻辑。
林晚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实时反馈数据,支持率曲线开始缓慢爬升。
活动结束两小时后,市场团队提交了初步分析报告。民众最关心的前三项依次是:人身安全、基本生活保障、信息透明度。
她看完报告,再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回看直播中几位关键发言者的表情变化。当主持人提到“药品优先配送”时,那位曾质疑的老人手指微微松开,肩膀下沉。这不是信服,是暂时放下防备。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第二天上午,市场团队上线“普通人日记”系列短视频。第一集讲的是一位菜贩的日常。
镜头里他清晨四点起床进货,中午在摊位吃饭,晚上收摊后还要给女儿辅导作业。他说最近每天多备一天的菜量,是因为听说可能要封区。“我不怕累,就怕哪天突然不让出门,街坊们买不到新鲜菜。”
视频最后,他对着镜头说:“我能做的不多,但我得让自己这块地方稳住。”
这条视频发布三小时,播放量突破百万。
紧接着,护士篇上线。她讲述自己值完夜班回家,发现楼下邻居自发组织巡逻队。“他们说,医院的人守住病人,我们就守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