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刚结束对物流中转站的监控部署,终端提示音突然响起。她点开消息,科研团队发来的紧急报告弹在屏幕上:生产线停摆,原材料断供,设备出现故障。
她立刻起身,穿过走廊走向实验室。路上接通通讯频道,对方语速急促,说库存已经见底,新一批材料迟迟未到,主控机也出了问题,维修组查不出原因。
林晚走进实验室时,空气里弥漫着焦躁。几名工程师围在操作台前低声争论,有人指着数据屏,声音抬高。另一侧,一个年轻技术员坐在角落,盯着手里的记录表,手指不停翻页,却没向任何人汇报。
她没有打断争吵,而是走到那名沉默的技术员身边。对方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闪躲。林晚凝视他的眼睛,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画面一闪,她看到了压在心底的念头——他早就发现设备异常代码,但以为只是小问题,怕上报后被责备,所以拖着没说。
她收回视线,转向争执的人群。“现在吵这些没用。”她的声音不高,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材料的事我来处理,设备问题先说清楚。”
没人开口。她看向刚才那个技术员。他咬了下嘴唇,终于站起来:“三天前系统报过一次类似警报,当时重启就解决了。我以为这次也一样……”
“主控模块老化不是重启能解决的。”一个低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一名穿着旧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提着工具箱。他是上个月调去后勤的老陈,曾经负责这台设备的日常维护。
林晚点头,请他直接去主机位检查。同时召集所有人开短会,时间五分钟。
“追责等事后再说。”她说,“现在只做两件事:找材料,修机器。”
她根据刚才读取到的信息,点了两个名字:“你们俩负责联系替代供应商。授权码我已经发过去,可以用应急资金池。”
两人愣了一下,其中一人开口:“可备用名单上的厂家都试过了,没人敢接单。”
“那就再往下找。”林晚说,“三级供应商也可以,只要能保证纯度和交货时间。”
她转向另一组人:“设备这边,老陈回来支援。你们配合他,把整个流程记下来,以后出问题能快速应对。”
有人问:“备用生产线能不能先动起来?”
“可以。”她说,“把已完成的部件组装起来,哪怕只做半成品,也要保持节奏。”
会议结束,各组立刻行动。林晚留在主控台前,调出三个月前的维修日志。果然,在第十七页有一条记录:主控模块输出不稳定,手动校准后恢复。操作人是老陈。
她把资料推送到现场终端。几分钟后,老陈确认问题所在:“芯片组接触不良,长期高负荷运行导致焊点松动。换新件来不及,只能手工加固。”
“需要多久?”
“最快两个小时。”
“好。电力保障组盯紧供电系统,别让电压波动影响修复过程。”
她转身查看供应链进展。两名工程师正在联络新的供货方。其中一个刚挂断通话,脸色难看:“对方说收到压力,不敢发货。”
另一个还在拨号。五分钟后,对方接通,语气犹豫。经过十分钟沟通,终于答应提供第一批原料,十二小时后送达。
林晚立刻安排运输路线加密,并派出两组人轮流值守接收点。
这时,老陈那边传来消息:“主板拆开了,情况比预想严重。三个焊点断裂,还有两个虚接。必须重新焊接,过程中不能断电。”
“能做到吗?”
“能,但风险大。一旦中途停电,程序会丢失,整块板可能报废。”
“我会让电力组全程监控。”
她走到配电柜前,亲自核对接线图。前世她在工厂实习时学过基础电路知识,虽然不精通,但能看出关键节点是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