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盯着终端上那条加密消息,手指在键盘边缘停了一瞬。黄灯还在闪,攻击强度没有增强,但频率变得规律起来。她调出防火墙日志,发现对方每次试探都集中在数据库外围的缓存区,像是在确认某个特定文件是否存在。
她没动声色,直接接入系统后台,将虚假数据包注入缓存路径。这些数据看似是武器测试的关键参数,实则全是经过处理的无效信息。只要对方继续读取,就会被引入错误方向。
做完这一步,她转回主控屏,目光落在舆情监测窗口。过去二十四小时,关于“南市桥事件”的讨论热度正在回升,部分社交平台出现了新说法,称联盟反应过度,甚至有“借乱集权”的猜测。这些声音零星分布,却传播迅速。
林晚打开通讯列表,找到市场团队负责人的名字,发起通话。
接通后,她直接说:“启动‘云都守护者’宣传预案,第一阶段发三项内容——武器验收结果、非法组织瓦解过程、联盟十年行动纪实。”
对方立刻回应:“明白,但具体怎么发?要不要提技术细节?”
“不提参数,不标地点。”林晚说,“用科研人员背影、测试动画、市民感谢画面。让事实说话,但不说全。”
通话结束后,她调出首批素材草稿。视频开头是一段实验室走廊的镜头,几名技术人员穿着防护服走过,画面模糊了面部,只留下肩章编号和脚步声。接着切换到反制装置启动的瞬间,能量轨迹以蓝绿色光流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划出稳定波形。最后一幕是东城区一位老人对着镜头鞠躬,旁边字幕写着:“他们来得很快。”
林晚在批注栏写下:“保留这段,删掉老人全脸画面,换角度拍背影。”
她又点开一张海报设计图。背景是城市夜景,中央是一个盾形图标,下方写着“我们始终在场”。字体简洁,没有夸张修饰。她点头,标记为“可用”。
市场团队很快传回调整后的版本。林晚逐一审核,删除了两处涉及设备尺寸的描述,把“全面压制”改成“有效控制”,避免引发外界对能力范围的猜测。
这时,负责人再次来电:“三大新闻平台问我们要成果证明,不然不肯配合投放。两家独立媒体要求采访核心成员。”
林晚靠向椅背,目光扫过主控台上的实时数据流。攻击信号仍在持续,但节奏未变。她判断,对方暂时不会升级动作,眼下正是释放信息的窗口期。
“给他们一段视频。”她说,“剪辑过的公开测试画面,显示反制装置启动后,模拟攻击信号被瓦解。背景音放技术人员汇报:‘压制完成,零泄漏。’不写时间,不标地点,只加一行字幕——‘我们从未停止准备。’”
“他们可能觉得不够具体。”
“够了。”林晚说,“不是让他们信服,是让市民看到我们在行动。”
通话结束,她召集市场团队远程会议。屏幕亮起,十几名成员出现在分格画面中。有人刚放下咖啡杯,有人耳麦歪斜,但眼神都盯着她。
她逐个看过去,最后闭上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视线穿过屏幕,她看到了他们的状态。有人焦虑项目进度,担心宣传效果不如预期;有人渴望做出成绩,希望这次能被更多人看见;也有人犹豫是否该透露更多信息,怕被质疑真实性。
她睁开眼,语气放低:“不要求他们立刻站队。只要让市民看到我们在行动,就够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明日早八点,先在社区平台和交通广播发布。不追求热搜,不强推热搜。节奏由我们掌控。”
会议结束后,她调出过去三年重大事件的舆情曲线图。每一次舆论高峰后,都会出现信任回落。人们容易被短期情绪带动,但更在意长期稳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