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正常!”操作员喊出来,“效率达到预期79%,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屋子里爆发出一阵低呼声。有人拍了桌子,有人互相击掌。技术主管摘下眼镜擦了擦,又迅速戴上重新核对数据。
林晚靠在墙边,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是凉的。额头上有汗,顺着鬓角滑下来。头痛还在,但比之前轻了些。
“马上准备第二次测试。”她说,“提高输入功率,验证极限承载能力。”
“明白。”
她没有离开。坐回位置,打开参数对比图谱。左边是旧模型的失败记录,右边是刚刚成功的数据。差异很明显——新的路径虽然复杂,却更贴近能量本身的运行规律。
她想起重生前的日子。那时候她总是按规矩办事,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从不敢质疑标准流程。结果呢?被人当成替罪羊,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的她不一样了。她不再迷信权威,也不盲从经验。她学会看问题背后的逻辑,找到别人看不见的缝隙。
就像这条能量通道。所有人都想修一条笔直的大路,只有她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能走弯路?
通讯器忽然震动。
是解析室发来的消息:“非线性路径模拟通过第二轮压力测试,系统稳定性提升47%。建议尽快推进全模组集成。”
林晚回复:“同意。召集全体成员,三十分钟后开会。”
她合上终端,闭眼休息了几秒。再睁开时,目光已经变得锐利。
这时,角落里的研究员突然叫了一声:“等等!我发现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看向他。
他指着屏幕:“在第三次能量跃迁时,缓冲区出现了短暂延迟。虽然没影响结果,但如果功率继续提升,可能会形成逆向回流。”
“位置在哪?”林晚走过去。
“这里。”他放大局部结构,“分流阀响应速度不够快,差了0.3秒。”
林晚盯着那个节点,忽然说:“把阀门换成双轨联动式,加装前置感应器。”
“可库存里没有这种零件。”
“那就改设计。”她拿过手写板,快速画出一个新的结构图,“把单点分流改成梯度释放,用三级缓冲带替代现有架构。这样即使某一环延迟,后续还能补救。”
屋里安静下来。
技术主管仔细看了几遍图纸,点头:“可行。改造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那就动手。”她说,“我要看到全功率测试的结果。”
新一轮工作立刻展开。有人去仓库找材料,有人重新建模,还有人联系工程组准备焊接工具。林晚站在一旁,没有催促,也没有插手细节。她只是看着,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给出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她忽然感到一阵疲惫袭来,扶住了桌沿。今天的第三次“心灵洞察之镜”消耗太大,精神还没恢复。但她不能倒下。
外面天色渐暗,实验室的灯全都亮了起来。
两个小时后,改造完成。
新核心模块被装入测试舱。这次输入功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倒计时开始。
五、四、三、二、一。
电流接入。
能量流动平稳推进,在第二节点出现震荡,系统立即启动梯度缓冲机制。三级缓冲带依次开启,成功化解压力峰值。第三节点顺利通过,输出端绿光持续亮起。
效率显示:91%。
“成了!”有人喊了出来。
林晚站在观察窗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三下,短促而稳定。
她刚要开口,通讯器突然响起。
是主控台值班员的声音:“林总,市场团队有紧急汇报,攻击来源初步锁定,需要您立即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