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负责人的话在通讯频道里落下,主控室陷入短暂的安静。林晚盯着屏幕上那条刚刚趋于平稳的能量曲线,手指停在终端边缘。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就在这时,右上角的舆情监控系统弹出红色预警框,一条接一条的信息开始刷屏。
“云都电网被污染”“接触者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多家医院隐瞒真实病情”。伪造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画面里穿着白大褂的人影模糊不清,背景音是断续的哭喊和警报声。虚假的医院名单同步扩散,连联盟合作机构的名字也被列入其中。
林晚立刻调取传播源头数据。IP分布图显示,这些账号集中在同一境外服务器集群,发布间隔精确到秒,明显是自动化程序操控。
她按下内部通讯键:“苏悦,来主控台。”
苏悦快步走过来,站在她侧后方。林晚没有回头,直接下令:“启动一级舆论响应预案。所有官方账号同步推送澄清公告,联系三家合作媒体,安排专家直播解读最新神经科数据。”
“明白。”苏悦打开平板,开始调度市场团队。
林晚继续盯着屏幕。新增舆情信息仍在飙升,评论区出现大量煽动性言论。“政府早就知道”“他们想掩盖真相”这类说法迅速占据热评。有自媒体将事件定性为“系统性隐瞒”,号召网民集体举报联盟官微。
她抬起眼,看向苏悦。现在需要判断对方能否扛住压力。
林晚集中精神,凝视苏悦的双眼。
视野一闪,对方脑海中的画面浮现出来——不是慌乱,也不是退缩,而是一段大学时期的记忆:她们参加公益社团,面对一则关于饮用水污染的谣言,连夜整理检测报告,找医生录制讲解视频,最终让话题热度回落。那时她们站在校园广场的台阶上,看着转发量一条条下降,人群慢慢散去。
林晚收回视线。苏悦能行。
“你全权负责这次舆论反击。”她说,“用真实影像说话,再配上数据。”
苏悦点头:“我打算发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让大家看到医院的真实情况。同时公开过去四十八小时神经科新增病例的增长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医生也可以出镜说明,目前的症状都是可逆的应激反应,不是永久损伤。”
“可以。”林晚说,“重点打两个方向:情感和事实。人们怕的是看不见的东西,让他们看到人,看到数字,就能稳住一部分情绪。”
苏悦立即开始组织内容。官方账号陆续发布短视频,镜头对准急诊科走廊、值班室、监护仪屏幕。一名神经科主任对着镜头说:“截至目前,没有一例确诊为器质性神经病变。所有不适症状均与短期能量波动相关,停止暴露后可自行恢复。”
数据图表紧随其后。折线图清晰显示,新增就诊人数在昨天下午达到峰值后已经开始回落。配合文字说明:“异常反应可控,无需恐慌。”
半小时后,第一批正面信息开始被广泛转发。部分网友态度出现松动。“看着不像造假”“医生都出面了,应该没问题吧”“我家楼下的药店还在正常营业”。
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向联盟发出内部函件,质疑应对机制的有效性。函件中提到:“当前措施缺乏独立监督,无法确认数据真实性。”消息虽未公开,但已有三家合作企业宣布暂停资金注入,理由是“风险不可控”。
林晚调出该基金公司首席风控官的过往发言记录。此人曾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强调:“第三方验证比自我声明更重要。”他真正关心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谁在验证。
她立刻拨通市科技监督委员会的电话,请求派出专家组入驻科研团队,进行现场核查。
“我们可以提供全程录像权限,设备运行日志也开放查阅。”林晚说,“请你们出具联合认证报告。”
对方沉默几秒:“这个要求很紧急。”
“云都现在每一分钟都在承受压力。”她说,“如果等全面崩盘后再来查,谁都担不起责任。”
电话那头答应下来。
挂断后,林晚转向苏悦:“等报告一出来,第一时间作为重磅消息推送。标题要突出‘监管介入’‘独立核查’。”
“好。”苏悦记下要点,“我们还可以邀请记者现场采访监督组,增强可信度。”
林晚点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舆情曲线在剧烈震荡后出现缓和迹象,但投资者层面的动摇仍未消除。几家主流财经媒体开始报道“资本撤离”事件,措辞谨慎却充满暗示。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资金流动图。红点一个个亮起,代表暂停合作的企业位置。其中有两家位于核心供应链环节,一旦长期停滞,后续影响会波及民生保障。
她必须再推一把。
监督委员会的回复来了:专家组已在路上,预计四十分钟内抵达实验室。报告最快可在两小时内发布。
林晚立刻通知市场团队准备预热稿件。她亲自审阅标题——《市科技监督委员会已介入,联合核查正在进行》。
苏悦低声问:“要不要提对方主动降低能量输出的事?”
林晚摇头:“不能说。现在公众只需要知道局势受控,不需要知道敌人有多狡猾。信息太多反而引发猜疑。”
“明白了。”苏悦转头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