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的警报声还在响,红色光斑在G9泵站坐标上持续闪烁。林晚的手指迅速划过屏幕,调出电网拓扑图的实时负载数据。中转站的信号进出频率比三分钟前高出两倍,电流正被有规律地推送向前。
她立刻接通科研组频道:“准备启动干扰程序。”
技术代表的声音从耳机传来:“设备已就位,但参数还没完成最终校验。现在启动风险很大。”
林晚盯着那串跳动的数字值,没有回应。她抬起眼,看向监控画面里技术代表的脸。对方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两次。
她集中精神,凝视对方双眼。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画面浮现——技术代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组波形图,焦点集中在某个频段交叠区域。他最担心的是干扰脉冲与电网自身谐振频率产生叠加效应,一旦触发共振,能量反冲可能烧毁东区三分之一的变电节点。
能力关闭。林晚收回视线。
“启用双机并行。”她说,“第一台按原定参数运行,输出功率控制在理论值的百分之六十。第二台延迟五秒启动,作为监测对照组。所有反馈数据实时上传主控系统。”
频道那头沉默了一秒。
“明白。”技术代表回道,“正在执行。”
林晚靠向椅背,指尖压住太阳穴。刚才一次能力使用让脑子像被针扎了一下。她没时间休息,目光回到主屏幕。
倒计时显示T+72:41。
G9泵站地下电缆温度继续上升,局部负载已达安全阈值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七。如果再不干预,熔断可能发生。
三十秒后,第一台原型机启动信号接入系统。
屏幕上,代表异常能量波动的曲线出现轻微震荡。紧接着,一道反向脉冲信号注入电网主干,沿着预设路径推进至G9区域。
林晚紧盯数据流。
初始反馈显示,目标区域能量峰值开始回落。但不到十秒,波动曲线出现反弹,幅度虽小,节奏却变得不规则。
“不是自然衰减。”她低声说。
她再次接通科研组。
“对方察觉了。”技术代表声音绷紧,“我们在记录到三次非授权信号反向扫描,试图锁定干扰源位置。”
林晚迅速调出频谱分析界面。果然,在常规通信频段之外,有一组跳跃式信号正在试探性追踪。
“他们想反制。”她说,“继续按计划运行,不要切断信号。”
她又看了眼技术代表的影像,再次凝视他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这次看到的画面不同。技术代表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调整方案:将相位偏移角微调0.3弧度,可以避开当前的谐振窗口,同时降低被追踪概率。这个想法来自他昨夜的一次模拟推演,当时没敢提交,怕被认为是冒险。
能力关闭。林晚立即下令:“调整输出相位,偏移0.3弧度,马上执行。”
“正在修改参数。”技术代表回应,“预计八秒内完成。”
林晚盯着倒计时。T+71:58。
七秒后,新指令生效。脉冲信号重新注入。
这一次,能量波动的回落更加平稳。反弹幅度缩小,持续时间缩短。主屏幕上的红色波纹逐渐向橙色过渡。
“有效。”值班员低声说。
林晚没放松。她调出全频段记录模式,命令系统捕捉每一次能量响应的细节。这些数据必须留下来,用于后续优化。
又过了两分钟,G9泵站的电缆负载下降至百分之一百零三,温度也开始回落。虽然仍在警戒线以上,但增长趋势已被遏制。
“第一阶段压制成功。”她说,“峰值下降百分之四十一。”
频道里传来几声低语。有人松了口气。
林晚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她放下杯子,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两下。
“这不是结束。”她对着全域广播说,“这只是反击的开始。”
话音落下,系统突然提示通讯链路中断。三秒钟后恢复。
“外部干扰增强。”技术代表报告,“我们丢了二十秒的数据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