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里一片安静。几秒后,各方陆续回复确认。
她接着打开主控大屏,绘制协同图谱。三条任务线被嵌套进同一时间轴,每个节点都标注了缓冲区间。市场组的信息释放时机与调查组的警戒范围重叠,科研端的设备交付时间则作为核心支点,支撑整个节奏。
图谱生成后,她逐一接入各组长的通讯窗口,再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
她在市场组长心里看到犹豫——担心沉默会让人误以为联盟失控;在调查组长脑中发现焦虑——怕错过最佳追踪窗口;而在科研端,最深的顾虑其实是责任归属:一旦设备失效,谁来承担后果?
林晚关闭能力。她的视线重新落回屏幕,手指按下全域通话键。
“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判断。”她说,“现在,请相信彼此。”
频道里静了几秒。然后,市场组长第一个回应:“信息预热已启动,五分钟后第一批内容进入审核池。”
调查组长紧随其后:“隐蔽哨位全部就位,监听范围扩大至G9外围两百米。”
技术代表最后发声:“第二台原型机进入封装阶段,十分钟后可交付备用机组。”
三条状态条同时跳转为“待命”。
林晚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后靠。她的呼吸比之前平稳,但额角渗出一层薄汗。连续四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带来的负担正在累积,视野边缘偶尔闪过细小黑点。
她没叫医疗支援,也没申请轮替。只是伸手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温水滑下去,让她清醒了些。
值班员忽然出声:“G9泵站警报通道无新增异常,过去二十分钟数据平稳。”
林晚点头,目光仍锁在中央屏幕上。倒计时数字跳动:T-58:23。
她调出原型机参数,检查定位追踪模块是否激活。确认信号正常后,又查看F7线路周边的地下通道分布图。六个接入点标记为红色,其中三个已有专人驻守。
“通知应急小组。”她低声说,“携带设备者必须穿屏蔽服,进入时限控制在八分钟以内。”
指令发出后,她终于松开一直紧绷的手指。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节奏和心跳一致。
主控室灯光微闪。系统提示音响起,科研组发来最新消息:“离线模拟完成,干扰效率达预期上限,误差范围0.2秒内。”
林晚看着那行字,没有立即回应。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有了对抗“潮汐”的工具,但真正的考验还没开始。
她重新打开全域频道,声音比之前更低,也更稳。
“所有人记住一点。”她说,“我们不是在阻止一场事故。”
“我们是在阻止一场已经被计划好的入侵。”
她的手指按在发送键上,目光落在G9泵站的坐标点。那个曾短暂跃升的信号,至今没有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