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放下电话,没说话。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对方不只是放谣言,他们在掌握规则。
她靠在椅背上,手搭在桌边。指尖碰到之前写下的字——**激活**。笔痕还很深,纸面有些起毛。
这次攻击的目的变了。
不再只是制造混乱,而是要把她推出去当靶子,让所有人觉得反击本身就是阴谋的一部分。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大屏上。舆情曲线依旧波动,但底层数据已经变化。真实声音正在被挤压,虚假共识却在成型。
不能再按原计划走了。
她坐直身体,在指令栏输入新命令:启动“平民见证者”计划。调取五位曾参与管道施工的工人、两名社区巡查员的联系方式,邀请他们录制短视频,讲述日常工作流程。
命令发出去后,她亲自起草一封公开信。标题是《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数据,还有你们的生活》。
她写凌晨三点的检修日志是怎么填的,写暴雨夜抢修时工具箱里常备的姜茶,写孩子们放学路过会跟值班人员打招呼。她没提阴谋,也没说谁在撒谎,只讲具体的事。
信发出去十分钟后,第一位工人发布的视频上了热搜。画面里他站在工地旁,穿着沾泥的靴子,说话有点紧张,但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他说他每天打卡两次,每次都要拍照上传系统,漏一次就扣钱。
第二个是巡查员阿姨,五十多岁,举着手机自拍,身后是井盖和街道。她说她干这行六年了,从来没听说哪里藏着危险设备,要是真有问题,她们第一个不答应。
这些面孔不会说话,但他们出现在镜头前,本身就比任何辩解更有分量。
阅读量开始涨。
评论区出现越来越多真实经历的分享。有人贴出自家附近检修车的照片,说上周刚来过;有人转发物业通知,证明断电是因为线路改造。
算法依然在压制,但人群自发顶了上来。
林晚看着数据曲线慢慢拉平,紧绷的肩膀松了一瞬。她拿起水杯喝了口,发现手有点抖。刚才第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后,耳鸣一直没退,眼前偶尔闪过黑点。
但她不能停。
她调出调查小组的跟踪记录界面,准备查看最新回传的数据。鼠标移到文件夹上,还没点开,主控台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是市场团队负责人发来的截图。
一张新出现的帖子,标题是“她写的信里,少了一个字”。
帖子里列出公开信全文,圈出一段话,说某个动词后面漏掉了“了”字,声称这说明文本是提前写好的,不是即时回应。
了”,有人说“普通人写错很正常,非要挑刺就是另有所图”。
争论又开始了。
林晚盯着那张截图,手指停在鼠标上。
她没关掉窗口。
她点开了调查小组的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