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舆论攻势,神秘组织再发力(1 / 2)

F6区域的能量喷涌警报还在屏幕上闪烁,林晚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有立刻关闭。她盯着那条异常数据流,发现它不像其他信号那样迅速衰减,而是留下了一道微弱的残留轨迹,像被擦过又没完全抹掉的粉笔印。

主控室的门滑开,市场团队负责人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脸色不对。他把设备放在桌上,屏幕亮着几条热搜标题:“云都地下管网存重大隐患”“多区断电或非偶然”。底下是转发量惊人的短视频,画面模糊,但能看见穿着工装的人蹲在井盖旁说话。

“这些内容十分钟前开始集中出现。”他说,“不是自然发酵,是推的。”

林晚点头,手指移到键盘上,调出舆情监控后台。数据图显示,相关话题的传播曲线陡得不正常,高峰期集中在三个商业写字楼区域,和昨晚科研组发现的Wi-Fi信号异常点重合。

她抬起眼,看向对方双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一闪而过。

她看到他在会议前反复修改通告文案,担心模板太官方没人信;看到他凌晨两点还在核对发布流程,怕出错;也看到他此刻最深的想法——我们准备的东西压不住这场火。

能力关闭的瞬间,太阳穴一抽,但她没停顿。

“切断所有非必要频道。”她说,“只留加密专线。”

她打开任务面板,下达三道指令。第一,启动“透明计划”应急模块,提取D7管道三个月内的巡检原始记录,生成可视化报告。第二,联系市基建办,要求以联合声明形式同步推送。第三,授权市场团队发起#云都真相#话题,实名认证用户优先展示。

命令发出去后,她靠回椅背,闭了两秒眼。再睁眼时,屏幕上已弹出第一波反馈:联合声明正在审核,预计十五分钟后上线;可视化报告已完成打包;话题创建成功,首批响应账号超过两百个。

但这还不够快。

二十分钟后,新情况来了。一段视频突然爆红,标题写着“内部人士揭露巡检造假”,发布者自称是市政工程顾问,穿着西装打领带,说话有条理。视频里他拿出一份文件截图,指出某页时间戳对不上,声称这是系统性隐瞒风险的证据。

紧接着,民生论坛冒出几十条帖子,说家里半夜跳闸、孩子被吓哭,怀疑是地下设施出了问题。有人上传录音,背景音里确实有断电提示音,配上文字“这不是巧合”。

市场团队内部开始争论。

有人说应该立刻发澄清,一条条打脸;有人说越回应越乱,不如冷处理。讨论在加密群组里来回拉扯,没人拿定主意。

林晚没参与讨论。她直接进入舆情分析后台,追踪首批谣言的IP分布。系统标记出87%的源头位于境外匿名节点,但转发高峰集中在本地三个商业区的Wi-Fi段,和之前发现的信号异常位置一致。

她调取城市公共摄像头权限,锁定这三个区域的快递收发记录。发现就在谣言爆发前四十分钟,三家不同快递点都有未登记U盘寄出,收件人信息为空,寄件时间精确到秒。

线索断了,但逻辑闭环了。

她在内部通讯中发出简令:“不必逐条反驳,只需强调一件事——他们的‘证据’没有原始文件编号,我们的有。”

命令传下去后,市场团队迅速行动。他们制作对比图集,左边是所谓“造假文件”,右边是真实备案材料,每一页都标出可查验的编号。配文只有一句:“欢迎查验,假的不怕查,真的经得起验。”

效果比预想快。质疑声开始分流,一部分人转而要求视频里的“专家”出示完整文件。有人发现他提到的页码在公开报告中根本不存在。

但对方反应更快。

不到半小时,社交平台出现新话题:“林晚操控舆论”。一张合成图流传开来,把她和市政官员P在一起,标题写着“她要的不是真相,是控制权”。评论区涌入大量相似话术的账号,统一用“细思极恐”“早就该防着她”这类短语刷屏。

更麻烦的是,#云都真相#话题下的正面内容开始被限流。点击量上不去,推荐位消失,连官方账号的转发也被屏蔽。

技术代表从实验室打来加密电话,说监测到平台算法有异常调度,疑似外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