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继续追踪,小组紧盯目标(2 / 2)

第一次,水渍在两小时内蒸发殆尽;第二次,残留痕迹持续超过五小时;第三次,地面甚至出现了轻微结霜现象。

温控差异。

说明每次作业后的设备运行状态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任务强度变化,也可能是因为内部结构分区运作。

她立即下令:“调整无人机飞行高度,下次巡航时重点扫描仓库顶部通风口和电缆接入位置。我要知道电力输入走向。”

“收到。”调查小组回复,“预计下次运输在三十小时后,我们会提前布控。”

林晚关闭通话窗口,转身走到主控台另一侧。她将三条路线打印出来,铺在操作台上,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她的手指停留在港口路线的最后一个收费站上。

那里,是唯一一个需要人工核查证件的关卡。

如果对方能顺利通过,说明他们拥有合法通行文件,甚至是内部授权。如果是伪造证件,则意味着他们在执法系统中有渗透渠道。

她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证件来源”四个字。

就在这时,终端弹出新提示:境外Ip再次访问h5页面,这次停留时间更长,下载了完整的技术白皮书摘要。同一时间段,社交媒体上关于“真实声音”系列的讨论热度小幅回升,新增几条看似普通但提问极为专业的评论。

林晚扫了一眼,没有深究。那些问题虽然精准,但属于可公开解答范畴。她现在注意力全在运输线上。

她重新坐回指挥位,调出调查小组最新上传的热力图。仓库周边二十四小时人流密度极低,唯有运输前后一小时,出现短暂信号聚集——应该是工作人员进出。

她放大那个时段的卫星图像,逐帧查看。

一辆黑色电瓶车从侧门驶出,骑车人穿着普通工装,但下车时动作僵硬,左手始终贴在腹部位置。他走进百米外的小餐馆,坐下后第一时间环顾四周,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装置放在桌角。

林晚暂停画面,拉近细节。

那是微型信号屏蔽器,民用型号,但经过改装,功率超出标准三倍以上。

一个普通工人,随身携带强化版反监听设备。

她的眼神沉了下来。

这不是普通的物流团队。这是一个武装到细节的隐秘行动单元。

她按下内部通讯键:“把这个人所有活动轨迹调出来,从过去一个月开始。我要知道他见了谁,去了哪里,用了哪些网络。”

“马上处理。”技术人员回应。

林晚靠向椅背,手指仍在轻轻敲打桌面。三条红色路线静静躺在大屏上,像三条蛰伏的蛇。她知道,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摸到对方真正的命脉。

但她也清楚,现在还不能动。

“再跟一次。”她低声说,“等他们带我们去看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