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继续追踪,小组紧盯目标(1 / 2)

屏幕右下角的私信提示还在闪烁,林晚的手指已经划过验证界面。加密链接自动跳转,一组经纬坐标和时间戳出现在主控台侧屏。她没出声,直接调取卫星影像系统,将坐标嵌入追踪模块。

过去四十八小时内,那片废弃工业园区只有一辆无标识冷藏货车进出。深夜两点十七分驶入,四点零三分离开,路线避开了所有城市主干道监控节点。车体轮廓显示装载量不大,但车厢有独立供电线路,热成像捕捉到持续低温反应。

她立刻接通调查小组频道。画面里是三人轮流值守的观测车内部,背景音夹杂着风声与设备低鸣。

“记住,不接触,不靠近。”林晚声音平稳,“你们现在以商务考察名义登记入境,活动范围控制在工业区外围三公里内。目标车辆通信频段必须抓到,行驶规律记录不少于三次。”

“明白。”前方传来压低的声音,“我们刚拿到当地临时通行许可,今晚会尝试靠近卸货点外围。”

通讯切断后,林晚盯着大屏上的轨迹回放。货车两次变道都发生在信号盲区,且每次转弯前都有短暂停车。这不是司机习惯,更像是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她闭了闭眼,指尖抵住太阳穴。头痛尚未完全消退,但她知道现在不能停。今天“心灵洞察之镜”还没用过,还剩一次机会。她没打算用在别人身上,而是留着应对突发判断。

六小时后,调查小组传回第一轮数据。便携式扫描仪捕获到货车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虽未能破解内容,但频率特征已被记录。与此同时,无人机在低空云层下完成一次巡航,热成像拍到了装卸过程——两名穿防护服的人员从仓库搬运箱体上车,全程佩戴面罩。

“他们对货物有防护措施。”林晚低声自语,“不是普通物流。”

第二轮追踪在次日夜间展开。天气突变,暴雨导致红外摄像头失效。调查小组启用备用方案,将无人机降至离地十五米,依靠微光成像缓慢推进。就在货车驶出园区瞬间,设备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短促的电磁脉冲,持续不到两秒,覆盖半径约八十米。

林晚放大那段波形图。脉冲强度不足以干扰大型设备,但足以清除一定范围内监控存储中的关键帧数据。这种技术常用于规避交通稽查或边境检查。

她坐直身体,重新调出三次运输的时间节点。每次出发前十分钟,都会有一次类似的脉冲释放。不是巧合,是标准操作流程。

“这不是运输,是转移。”她在记录板上写下结论,“高敏物资,周期性移动,路径规避监控,配套清除痕迹机制。对方在维持某种隐秘运转。”

她再次连线调查小组。视频接通时,其中一名成员正擦拭镜头上的水雾,另两人在核对地图标记点。

林晚凝视屏幕中传回的画面,集中精神。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这一次,她没有锁定任何一人的眼睛,而是将感知集中在自己的意识边缘。能力作用于自身时,并非读取思想,而是让思维进入一种高度清晰的状态——杂念被剥离,注意力如刀锋般锐利。她看到的是信息之间的连接线:脉冲信号、冷藏温度、防护服等级、路线间隔时间……

这些碎片在脑海中自动归类,最终指向一个可能性:这辆车运送的不是设备,也不是资料,而是需要特定环境保存的活性样本或精密元件。而那个仓库,极可能是中转站,而非终点。

“继续盯。”她收回心神,语气沉稳,“重点记录每次脉冲前后五分钟内的周边动态,包括行人、车辆、电力波动。另外,查一下最近三个月该区域停电记录,看是否与运输时间吻合。”

“已经在做了。”前方回应,“昨晚我们发现,每次货车进出前后,附近两个变电站都会出现短暂负荷波动,像是启动了额外供电系统。”

林晚眼神微动。这意味着仓库内部有高耗能设备在配合运输作业。她迅速调出能源数据库,比对同类负荷模式。结果跳出几条相似记录,均关联到生物实验室或精密制造车间的运行特征。

她把这几条信息并列展示在主屏左侧,右手在键盘上敲击,建立初步模型。三条高频路线逐渐成形:一条沿国道南下,经两个收费站抵达港口;一条穿越山区隧道,通往内陆某开发区;第三条则绕行城郊环线,终点指向一处未注册的仓储集群。

系统自动标注交汇点——那个隐蔽仓库。

“它不是终点。”林晚轻声说,“但它连着所有路。”

她打开通讯日志,翻看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汇报细节。调查小组提到,仓库外围设有移动式雷达干扰装置,说明对方具备反侦察能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每次货车离开后,仓库门口的地面积水恢复速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