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安静下来。
“所以,新系统的首要任务,不是堵漏洞。”她继续说,“是让所有‘非正常操作’暴露在光下。不管它披着什么外衣,只要动作轨迹偏离常规模式,就必须触发响应。”
“你是说……建立动态识别机制?”有人问。
“准确地说,是构建一个能学习并定义‘正常’的系统。”林晚回应,“它要能感知组织内部的行为惯性,一旦出现不符合历史节奏的操作组合,哪怕单看每一项都合规,也要立即标记。”
负责人若有所思:“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真实行为数据做训练样本,还要设计一套抗干扰的判定逻辑,防止被伪造流量误导。”
“数据我已经准备好了。”林晚调出市场团队提交的最新汇总,“过去十天内,共记录到十七次高度相似的协议提交行为,涉及六家单位,全部集中在凌晨一点至两点之间。这些就是最真实的‘异常样本’。”
她停顿片刻,看向团队核心成员:“接下来的工作分三步走。第一,以这十七个案例为基础,提炼出可识别的行为指纹;第二,开发初步的智能响应模块原型,重点测试其对隐蔽协同行为的捕捉能力;第三,设定灰度验证机制,在不影响现有系统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接入真实环境。”
“这需要临时调配算力资源。”负责人提醒,“而且高层未必愿意批准这种尚无明确成果预期的项目。”
“立项文件我会亲自提交。”林晚说,“你们只需要把技术方向定下来。名称我已经想好——‘哨链计划’。它不需要主动出击,只要能在关键时刻拉响警报。”
会议室气氛悄然转变。最初的疑虑仍在,但已被一种更务实的专注取代。有人开始讨论数据清洗标准,有人提出引入轻量级因果推理模型增强判断精度,还有人建议与运维组协调,预留测试沙箱环境。
林晚没有再说话,而是打开个人终端,进入项目管理界面。她在新建文档中输入标题:“哨链计划——认知级防御系统初步构想”,随后附上研讨会要点、数据支撑来源及阶段性目标清单。
屏幕右下角,时间跳至凌晨三点十七分。窗外,云都的夜色正缓慢褪去边缘,微光渗进玻璃幕墙,在地板上投下淡灰色的矩形。室内设备运转声低而稳定,信息流持续滚动。
她将文档状态标注为“待审议”,目光落在尚未闭合的关系图谱上。新增节点围绕空白中心排列,像一圈无声逼近的齿轮。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节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