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科研研讨,技术方向初定(1 / 2)

林晚的手指从发送键抬起,屏幕上的指令已沉入系统深处。她没有移开视线,而是将信用互认草案与R-089、R-091两份协议的比对结果再次调出,逐条核对段落间距和条款嵌套逻辑。三者之间那种近乎复制的结构特征,像一根细线,缠绕在她脑中尚未闭合的推演链条上。

她站起身,端起桌边早已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转身走向科研区通道。走廊灯光平稳,脚步声被地面吸音材料吞没。五分钟后,她推开研讨室门,科研团队负责人已在主控台前等候,手中握着一份刚生成的分析摘要。

“你来得正好。”负责人抬头,“我们整理了最近七十二小时内的所有异常认证尝试回溯数据,并结合你提供的资金流动路径做了交叉建模。有几个点,可能需要你亲自确认。”

林晚点头,在指挥席落座。屏幕上随即展开一组动态图谱:左侧是协议模板复用频率曲线,右侧则是冷门结算通道使用峰值分布。两条线在时间轴上多次趋近,虽未完全重叠,但节奏呈现出规律性呼应。

“我们认为,这些操作不是孤立事件。”负责人语速平稳,“它们共同指向一种新型威胁模式——不依赖暴力入侵,而是通过规则缝隙完成资源转移和权限渗透。现有防火墙只能识别已知攻击签名,对这类‘合法外衣下的非常规行为’几乎没有预警能力。”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一名骨干工程师开口:“我建议优先加固审计日志追踪模块,至少能留下痕迹。否则就算发现问题,也追不到源头。”

另一人反驳:“加固旧系统治标不治本。我们应该启动前瞻性防御机制研发,比如构建行为基线模型,自动标记偏离常规的操作组合。”

争论逐渐升温。有人担心资源错配,质疑是否真有必要为尚未造成实际损失的行为投入大量算力;也有人坚持必须未雨绸缪,否则下次可能直接触发信用体系崩塌。

林晚静静听着,目光逐一扫过发言者。当争议达到顶点时,她微微闭眼,集中精神,睁开瞬间凝视科研负责人双眼。

视野轻微晃动,切入刹那——她看见的是深夜实验室的画面,负责人独自坐在终端前,反复播放一段模拟推演:六个联盟单位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闭环式资源调度,整个过程全程合规,却成功绕开了三级监督节点。画面之外,一股强烈的情绪浮现:不是焦虑,而是清醒的警觉。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一句话:“如果我们还按老思路修修补补,等真正失控时,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图像消散。林晚呼吸未变。一次,用了。今日还剩两次。

她转向主控屏,调出“行为节奏库”中的三类典型案例:协议篡改、流程绕行、信用体系渗透。指尖轻点,将每类案例拆解成可量化的操作特征集。

“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会撞门而入的对手。”她的声音清晰,“它不会破坏锁,而是拿着一把看起来完全合法的钥匙,一步步走进来,然后悄悄换掉屋里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