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她继续道:“接下来几天,你们每天汇总一次数据,重点标注三点:一是协议模板的复用频率;二是决策时间的分布规律;三是相关人员的对外联络轨迹。不要下结论,只需要呈现事实。”
“如果发现更多类似案例呢?”
“继续记录。”她说,“等线索足够密集,自然会看出方向。”
会议结束,众人退出频道。林晚留在原位,调出“行为节奏库”的统计图表。随着时间推移,可疑事件的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布看似随机,实则隐含某种递进结构。她将这些数据与行业整体波动曲线并列对比,发现每当市场进入相对平稳期,这类操作就会悄然出现,仿佛借着平静掩护节奏调整。
她忽然想到什么,切换至财务结算模块,查询近十天内各联盟的资金流动峰值。结果令人警觉:三家单位在完成非常规协议签署后,均在十二小时内完成了大额结算转移,路径绕开了主流清算通道,采用了冷门代理结算方。
这不是单纯的规则试探,而是在测试整套运作体系的耐受度。
林晚重新打开通讯面板,准备向市场团队补充一项指令。就在此时,主控屏右上角弹出一条新消息:
【系统提示:编号Lx-714的联盟单位刚刚提交一份联合声明草案,提议建立跨组织信用互认机制,免除部分项目的外部审计程序】
她点开文件预览。标题下方列出六家签署方,其中四家已在“源流”项目名单之中。草案措辞温和,强调“提升协作效率”“降低合规成本”,但核心条款明确削弱了第三方监督的存在意义。
林晚盯着那行文字,手指悬停在转发键上方。她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将草案内容复制到分析模块,启动语义比对程序。几秒后,结果显示该文本与此前破解的加密附件残片存在关键词重叠——“信用锚点”“流程简化”“阶段过渡”。
她关闭比对窗口,转而调出市场团队最新提交的动态简报。两份标记为高相似度的协议已被归入数据库,编号分别为R-089与R-091。她将它们与新草案并列排列,逐条对照格式结构。三者在条款分段方式、免责项位置、签字栏布局上高度一致,像是出自同一套生成模板。
林晚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键盘上。她新建一封指令邮件,收件人为市场团队全体成员。正文只有两行字:
“即日起,所有涉及信用互认、免审机制、内部认证的提案,无论来源,一律纳入一级监控目录。
同步采集签署人近期所有对外通信元数据,重点追踪非工作时段的交互行为。”
她按下发送键,屏幕闪烁一下,任务成功推送。窗外,云都的夜色依旧浓稠,霓虹光带沿着建筑外沿流淌,映在玻璃上形成错位的光影。指挥室内,设备运转声低而稳定,信息流的速度却已悄然加快。
林晚靠向椅背,目光落在主控屏中央。那张尚未命名的关系网正在缓缓更新,新增节点围绕空白中心继续排列,像一圈无声逼近的齿轮。
她的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节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