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秋夜浸在浓稠的墨色里,唯有谨身殿的窗棂透出几点昏黄烛光。朱元璋斜倚在蟠龙雕花榻上,指间摩挲着一枚虎符,青铜表面凹凸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案头堆积的奏折里,弹劾官员贪墨的密报越摞越高,腐坏的墨香混着熏香,在密闭的殿内发酵出令人作呕的气味。
“但若是真要背负骂名......“苍老的声音突然打破死寂,惊得梁间栖息的夜枭发出凄厉长鸣。朱元璋猛然坐直身子,锦袍下摆扫落几案上的茶盏,青瓷碎裂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还是让爹来背负吧!“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跪在阶下的朱郴,“史记终究以咱为首,何苦拉你蹚这浑水?“
夜风卷着枯叶拍打着窗纸,朱郴却如磐石般跪坐在冰凉的金砖上。父亲鬓角的白发在烛光里忽明忽暗,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鄱阳湖战船上挥剑的铁血帝王。此刻这具身躯已不复当年矫健,可眼底跳动的火焰,依旧灼得人不敢直视。
“爹的苦心孩儿明白。“朱郴重重叩首,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但儿臣斗胆进言,此事或许有两全之策。“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兄长朱标紧绷的下颌线,又落在父亲骤然眯起的眼睛上。殿内气氛瞬间凝固,唯有铜炉里的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在寂静中炸响。
朱元璋的手指在虎符上骤然收紧,青筋在松弛的皮肤下凸起如虬结的老树根。“说来听听。“他的声音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朱标下意识往前倾身,绣着四爪云蟒的袍角扫过满地碎瓷,发出细碎的摩擦声。
朱郴深吸一口气,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舆图,缓缓展开。羊皮纸上用朱砂勾勒的京城舆图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红,仿佛浸透了鲜血。“儿臣提议,设立一个独立于中书省与六部之外的特殊机构。“他的指尖重重戳在皇城位置,“此机构不受御史台辖制,直接向陛下负责,可越过一切常规司法程序,对天下文武百官乃至皇亲国戚,拥有生杀予夺之权。“
殿外突然响起一声惊雷,暴雨倾盆而下,雨点砸在琉璃瓦上发出密如鼓点的声响。朱元璋猛地站起,龙袍下摆扫翻案几,堆积如山的奏折如雪花般散落。“你说什么?“他三步并作两步冲下台阶,布满老茧的手死死攥住朱郴的肩膀,“再说一遍!“
朱郴却不慌不忙,任由父亲铁钳般的手指陷进皮肉。“这个机构下设镇抚司,专掌诏狱。“他的声音在雨声中依然清晰,“凡陛下旨意,无需经过大理寺、刑部,可直接缉拿审讯。另设总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职,由陛下亲自统领,号为'天子亲军'。“
朱标倒吸一口冷气,袍袖下的双手不自觉握成拳头。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一旦此机构成立,整个大明王朝都将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而那些妄图结党营私的官员,再无任何喘息之机。
暴雨冲刷着殿前的汉白玉阶,朱元璋却浑然不觉。他松开朱郴的肩膀,在殿内来回踱步,军靴踏过奏折发出沙沙声响。二十年南征北战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涌,陈友谅的战船、张士诚的粮仓、王保保的铁骑......这些敌人都已化作黄土,可如今,朝堂上滋生的蛀虫,却比任何外敌都要可怕。
“好!好!好!“朱元璋突然停住脚步,连说三个“好“字,苍老的声音里带着久违的激昂。他猛地抓住朱郴的手,掌心的老茧擦得人发疼,“这法子简直说到咱心坎里去了!“他的目光扫过满地狼藉,仿佛已经看到无数贪官污吏在诏狱里哀嚎的场景,“既有锦衣卫之实,又无分权之患,还能防着那些宵小妄图染指!“
朱标望着父亲眼中重新燃起的炽热光芒,心中五味杂陈。他太了解父亲对权力的执着,也深知这个新机构一旦成立,必将成为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此刻看着父亲因兴奋而泛红的脸庞,那些劝谏的话终究咽回了肚里。
“不过这机构得有个名号。“朱元璋松开朱郴的手,背着手在殿内踱步,靴底碾过奏折的沙沙声与雨声交织。突然,他停住脚步,目光落在案头未燃尽的蜡烛上,跳动的火苗映得龙袍上的金线狰狞如兽,“就叫'锦衣卫'!卫我大明,卫我皇权!“
雨声渐歇,东方泛起鱼肚白。谨身殿内,朱元璋依旧精神矍铄地与朱郴商议着细则,仿佛一夜未眠并未消耗他分毫精力。朱标望着父亲眼中重新焕发出的神采,又看看弟弟侃侃而谈的模样,突然意识到,一个影响大明数百年的恐怖机构,正在这漫漫长夜里悄然成型。而那些即将被笼罩在锦衣卫阴影下的官员们,此刻还在温柔乡里做着黄粱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