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明当与百姓共天下(2 / 2)

“反正,只要朱标不死,大明的太子之尊,就永远无法动摇。“朱郴的声音混着雨声,在空旷的大殿里激起细微回响。他抬眼望向鎏金龙椅,见父亲握着狼毫的手顿了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团阴影。此刻的朱元璋正值壮年,玄色龙袍下的身形依旧挺拔如松,但鬓角新生的白发却在烛火下泛着银光,“而现在,儿子不用苦心谋划储君之位,那就帮老爹扫平不臣吧!“

朱标的笔锋陡然一顿,羊毫在《大学衍义》的批注上划出歪斜的墨痕。他放下书卷,广袖扫过案头堆积的奏折,檀木镇纸与青玉笔洗相撞,发出清越的声响:“治国不是杀戮,哪有这么简单容易!“兄长起身时,腰间玉带板相击,十二章纹的冕服在烛光里流转着威严。他踱步至朱郴身前,指尖抚过蟠龙柱上的云纹,“不仅是爹说的淮西勋贵,还记得江南士族么?“

朱郴垂眸凝视兄长袍角的海水江崖纹,记忆翻涌至三年前的科举舞弊案。那些峨冠博带的江南士人,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反对八股取士,言辞间满是对朱元璋出身的隐晦嘲讽。“虽已经入朝,但对于爹曾经的身份,仍然耿耿于怀。“朱标声音渐冷,“他们对大明开科举的制度,明里暗里抵制了多少次?上个月应天府试,主考官居然公然在策论题目里夹带私货!“

朱元璋突然将朱砂笔重重拍在案头,溅起的墨点如血珠般落在“罪己诏“草稿上。“还有那个刘伯温!“帝王起身时龙袍猎猎作响,震得案头奏章纷纷滑落,“一介寒士,在朝堂上公然道'大明当与士大夫共天下'!“他的声音带着难以压抑的怒火,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是要把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那些酸儒?“

朱郴望着父亲颈间暴起的青筋,想起去年寒冬,刘伯温在文华殿据理力争的场景。那位白发老臣以宋太祖“不杀士大夫“为例,恳请宽待江南士族,却不知这句话如何刺痛了草根出身的帝王。“儿臣还记得,刘伯温之事后,您亲自问过李善长。“朱郴上前半步,靴底踏在青砖上发出沉稳声响,“可那个老狐狸,只是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

朱元璋冷哼一声,袖中甩出一卷密报。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李善长家族在江南圈占良田的罪状。“现在的李家,早已不是濠州城里那个穷酸书生。“帝王的声音带着看透人心的苍凉,“国公府的车马能从应天府排到聚宝门,李家子弟在扬州盐场肆意妄为,这哪还是当年那个与咱分食野菜的兄弟?“

朱标拾起密报,烛火映得他面容愈发凝重。作为太子,他比谁都清楚江南士族与淮西勋贵盘根错节的关系。“科举是天下大势,就算是世家也不能阻挡。“他的指尖划过密报上“欺男霸女“的字样,“但贸然动手,恐生变故。当年胡惟庸案株连万人,朝堂至今未稳......“

“若是按照儿子的意思!“朱郴突然上前,腰间佩剑与朱标玉带相撞,发出清越的鸣响。他的眼中闪过寒芒,如同出鞘的利刃,“世家大族敢阻拦我大明科举,那便是与国为敌!“话音未落,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映得满殿烛火骤然一暗,剑锋直指殿外雨幕,“不如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雨声骤然变大,仿佛上天也在为这番言论震撼。朱郴将佩剑重重回鞘,发出铿锵之声:“若是还无法震慑,那就由儿臣领兵,直出江南,扫灭江南士族!“他转身望向龙椅上的父亲,目光坚定如铁,“毕竟,我大明什么时候说过,要与士大夫共天下?“

朱元璋猛地起身,龙袍扫落案头所有奏章。帝王大步走下台阶,靴底踏在青砖上的声音如同战鼓。他伸手扣住朱郴肩膀,指腹触到儿子甲胄下紧绷的肌肉——那是经年累月征战留下的印记。“刘基那个腐儒,当真是糊涂!“朱元璋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我大明真正奉行的宗旨,乃是与百姓共天下!“

这句话如惊雷炸响,震得梁间燕雀惊飞。朱标望着父亲与弟弟相视而笑的模样,忽然想起幼时在凤阳,父亲带着他们给佃户送粮的场景。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见到朱元璋时,眼中闪烁的感激与信任,不正是大明立国的根基?

“说得好!“朱元璋突然放声大笑,笑声惊得殿外雨燕扑棱棱飞起。他揽过朱郴肩膀,帝王的威严与父亲的慈爱交织在眼底,“郴儿与爹想在一块去了!“笑声中,他转头看向朱标,“标儿,去把《皇明祖训》取来。“

朱标捧来黄绸包裹的祖训时,朱元璋亲手翻开崭新的书页,狼毫饱蘸朱砂,在空白处写下苍劲大字:“大明当与百姓共天下“。墨迹未干,帝王将笔递给朱郴:“你来补上后半句。“

朱郴握紧笔杆,感受着父亲掌心的温度。笔尖落下时,他听见雨声、风声,还有自己剧烈的心跳。“——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八个朱砂大字力透纸背,在烛光下泛着夺目光彩,仿佛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

大明宫的飞檐在雨幕中若隐若现,铜铃的声响混着朱元璋畅快的笑声,传向应天城的千家万户。这场关于治国之道的辩论,终将化作大明王朝最鲜明的注脚,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