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诡辩论(2 / 2)

朱郴微微躬身,心中却暗自期待。但愿这番肺腑之言,能通过眼前这位未来天子之口,传入那位洪武皇帝耳中。毕竟,大明宝钞的兴衰,不仅关乎他手中这点财富,更系着天下百姓的生计。

盛夏的日光穿透雕花窗棂,在茶楼的青砖地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朱标手中的茶盏突然剧烈晃动,滚烫的茶汤泼洒在蟒纹袖口,他却浑然不觉。方才朱郴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在他耳畔炸响,震得整座茶楼的喧嚣都瞬间退去,唯有“朝廷信誉“四个字在脑海中不断回响。

“轰隆!“朱标只觉一阵闷雷自天灵盖炸开,眼前仿佛有层浓稠的迷雾被轰然吹散。他猛然起身,腰间玉带扣撞在桌沿发出清脆声响,双目死死盯着朱郴,喉结上下滚动着艰难开口:“朝廷信誉?“话音未落,他的手指已深深掐进掌心,指甲几乎要刺破皮肉。

朱郴轻摇折扇,竹骨碰撞声清脆悦耳。他缓步走到窗边,日光将宝钞上的龙纹暗记照得纤毫毕现:“太子殿下请看。“他举起一张宝钞迎着光,薄纸透出细密的纹理,“这张纸本身不过是桑皮与楮皮浆的混合物,论实用,连糊窗纸都嫌单薄。但当它印上'大明通行宝钞'的字样,百姓却愿用白花花的银子来换。“

“其实这就是那种所谓的流通。”

朱棡下意识攥紧腰间的和田玉佩,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几分:“就因为上头有朝廷印玺?“

“印玺不过是表象。“

“这都是虚假上的表现。”朱郴折扇轻点桌面,发出“啪“的脆响,“若民间任意商会私自印制相似的纸钞,即便刻上龙凤纹样,盖上鎏金大印,百姓敢换吗?“

“如果真要是有人冒虚作假的话,肯定会最后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用这个钱来换钱的。”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见朱棣微微皱眉,朱樉咬着下唇若有所思,“不敢!因为商贾的信誉在百姓心中,永远抵不过朝廷的分量。“

朱标突然重重一拍桌子,震得杯盘叮当作响。他来回踱步,蟒袍下摆扫过椅凳发出“簌簌“声响:“我懂了!宝钞不是纸,是朝廷写给百姓的一纸契约!“他突然驻足,眼中迸发出兴奋的光芒,“只要朝廷信守承诺,这张纸便能换来天下财货!“说罢,他竟不顾仪态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惊飞了窗外停歇的麻雀。

朱棣与朱棡对视一眼,前者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腰间佩刀,后者则摸出帕子擦拭额角冷汗。两人心中同时涌起惊涛骇浪——原来父皇力推宝钞的底气,不在于印钞机日夜不停的轰鸣,而在于对朝廷信誉的绝对自信。

然而朱郴接下来的话,却如寒冬腊月的冰水,兜头浇在三兄弟身上。他慢条斯理地收起折扇,指尖轻抚扇骨上的云纹:“殿下可知,朝廷信誉该用什么丈量?“他忽然抬眼,目光如炬,“不是黄金白银,不是城池疆域,唯有百姓心中那杆秤!“

朱标笑容骤敛,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案上的茶渍。朱樉手中的蜜饯“啪嗒“掉在地上,滚出老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郴踱步至悬挂《清明上河图》的墙前,画卷上熙熙攘攘的市井景象与窗外的街景重叠,“当百姓觉得朝廷言出必行,宝钞便是硬通货;若哪天他们发现这张纸买不来米面粮油...“他猛地转身,折扇指向朱标手中的宝钞,“这薄纸便会变成催命符!“

朱标脸色骤变,苍白的唇瓣微微颤抖。他突然想起前些日子户部呈递的折子,说宝钞印造局正筹备扩建工坊。此刻想来,那密密麻麻的印钞数字,何尝不是悬在百姓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只要朝廷行光明正大之事...“朱标强作镇定,声音却不自觉发颤,“给予百姓良好的信誉,自然...“

“可如何保证每一道政令都合民心?“朱郴打断他的话,折扇在掌心重重一拍,“就像宝钞发行量,多印一张能充盈国库,少印一张百姓安居乐业。这之间的分寸,该由谁来拿捏?“

茶楼外突然传来孩童嬉闹声,清脆的笑声顺着气窗飘进来,却掩不住屋内凝滞的空气。朱棡伸手去够茶盏,却发现自己的手在不受控制地发抖;朱棣解开领口的盘扣,喉结上下滚动着却说不出话。

朱郴缓步走到朱标面前,压低声音:“倘若有一日,当政者尝到宝钞带来的甜头...“他顿了顿,看着朱标骤然收缩的瞳孔,“比如为筹措军费,比如为修缮宫殿,下令疯狂加印。起初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可长此以往...“

他没有说完,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朱标盯着手中的宝钞,只觉那淡青色的纸张仿佛化作一张血盆大口,要将大明江山吞入腹中。

良久,朱标缓缓坐下,椅凳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他望着茶汤中自己扭曲的倒影,声音低沉得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依朱老弟之见...该当如何?“

朱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弯腰捡起朱樉掉落的蜜饯,用帕子仔细擦拭干净。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紧绷的气氛稍稍缓和。“答案不在纸上,“他将蜜饯放回盘中,目光扫过三兄弟,“而在千万百姓的衣食住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