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业和半导体技术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同时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科技产业。
香港的电子业起家于60年代,胡孝清被称为“香港电子工业之父”,1924年出生于上海,曾于交通大学修读管理学。1948年一家人坐船到香港,身上只有800元美金,经同乡介绍,盘了一间弥敦道楼梯口开的电器行。
他没有学过电子,但对此很有兴趣,从每天100港币的销售收入艰难起步。
1954年,他看到了收音机的发展方向,并获得了德国蓝宝收音机的香港分销权。
1958年3月,胡孝清成立香宾电业有限公司,并进口日本晶体管组装晶体管收音机,成为了香港第一家电子公司。
日本索尼公司在此前一年开发了第一台全晶体管袖珍收音机,体积非常小,这是一项全球性的商业成功,改变了“一家一台收音机”的局面,进入了“一人一台”的个人消费电子时代。
但索尼在英国等市场遇到了阻力,政府征收高关税以保护当地电子行业免受廉价日本进口产品的影响。
因为当时香港还是英联邦的一部分,盛田昭夫认为在香港组装收音机可以解决他的问题,因此将香宾作为在香港组装索尼收音机的分包商。
这是索尼在海外的第一个生产工厂。最开始是在一个住宅单位里设立了两条生产线,采用日本引进的晶体管收音机套件进行组装,这更像是家庭作坊。
该工厂组装了tR-510和tR-623,一个月可以安装4000台,然后发往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国家。
好景不长,1960年3月,索尼因为在属于英联邦的爱尔兰设立了一个工厂,所以停止了合作。
这反而给胡孝清带来了崭新的机遇。香宾公司得到花旗银行的贷款,扩大产能到每月上万台收音机,还自创“bebell”品牌制作收音机。
因为二战之后的婴儿潮,美国有强大的市场需求,香港收音机对美国的出口在1960-1961年间增长了15倍。
到1961年,香港有12家组装收音机的公司,其中胡孝清的公司仍然是最大的,并且由于劳动力和管理成本低,香港制造居然能比日本制造更有竞争力。
到1962年,香港的收音机总产量超过100万台,其中一半以上运往美国。
同年,日本政府决定禁止向香港出口晶体管,香港制造商很快用英国和美国的晶体管进行了替代。
胡孝清很努力,从1961年到1979年退休,他飞了美国和欧洲超过50次,飞日本超过200次。
1962年5月,成立环球电子整合了业务。
到1967年,Ats每月生产25万台收音机。公司非常成功,于1969年在新成立的远东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股市上市的电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