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中国无线电发展历程(七)(1 / 2)

1979年12月31日,他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他在Ats中49%的股份卖给美国商人AlbertJ.iller,并宣布退休而进入慈善事业。

而这个公司更名为AtsIndtries,并作为Ib的计算机磁头和软盘驱动器的大型供应商获得了短暂的转机,直到1985年Ib取消订单而进入破产管理程序。

香港塑胶产业发达,可生产收音机的塑胶结构件,也造就了采用皮革制作收音机套的商机,类似的案例有郭台铭1974年创立鸿海精密从制造黑白电视机旋钮起家。

这期间,香港的电子工厂数目由1960年的4间增至1961年的12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成为了半导体收音机甚至电子业制造中心。1970年有230间工厂,再暴增到1980年的1316间,而受雇人数也由1960年183人到1970年的3.8万人再增加到1980年的9.3万人。

1980年,在港电子厂增至1316家,雇员达到9.3万人,出口值达134.17亿港元,此时已经占到香港出口总值的12.2%,成为香港第二大行业。

1981年半导体收音机的出口量超过美国和西德,居世界首位。到1992年底,香港共有1305家电子厂,电子产品出口值迅速增为602.91亿元,占香港制造业生产总值的25.8%,产品也非常多元化了。

随后,是向内地的大迁移,背后原因则是香港房价和工薪的飙涨。

在上海愚园路附近长大的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人生经历与收音机交集甚多。

1975年他开始和收音机、收录机打交道,对红灯、海燕牌收音机和上海牌录音机非常熟悉,1978年他组装了第一台电子管磁带录音机,1980年拥有了第一台卡式收录机(四喇叭)。1982年他去香港定居,次年初进入香港三洋电机生产收录机,当年年底派驻刚成立的蛇口三洋。

1984年,华强三洋合资公司成立,他担任了收录机厂生产部主任,并升任高级经理,工作到1997年,之后加入光弘科技从事St(表面贴装)制造。

香港成为电子产品贸易中心,九龙深水埗鸭寮街最早成为了电子零件的集散地,渐渐发展成以电子硬件、电讯、数码产品为主的市场。

上世纪70年代初,集成电路的兴起,电子表产业发展了起来,起初价格很高。

1972年,英特尔收购了ia,野心勃勃地想进入这个领域,推出的电子表定价为400美元。

结果,几年之后,随着日本企业(西铁城、卡西欧、精工等)的疯狂扩产,价格降到了数十美元。

1978年,英特尔灰头土脸地退出了这个行业,从此再也不做电子整机了,专注做cpU。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和香港地区生产的电子表在全球手表市场占据2位置。

而上海的机械表业就此衰落。瑞士手表工人也开始失业。石英电子表一个月的误差不超过15秒,机械表的误差则达100秒。

迫不得已,1983年5月,瑞士7家银行联手投资10亿瑞士法郎,买下最大两家瑞士表厂ASUAG、SSIh的98%股份,合并为阿斯钟表康采恩,聘请医学博士汤姆克,推出时尚石英表品牌S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