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百草堂之百合花(2 / 2)

“傻孩子,症候不同,用药自然不同。”王宁叹了口气,没有半分责备的意思。他让林婉儿去灶房烧热水,又让张阳回药铺取干姜和白术,自己则坐在床边,轻轻给郑钦文揉着肚子,低声解释:“老郑,你这病是寒邪裹着湿气在肺里,百合虽能润肺,可它凉性重,会把寒邪困在身子里,不仅治不好咳,还会伤了脾胃,导致腹泻。你别担心,我调整下药方,很快就会好的。”郑钦文虚弱地点点头,声音沙哑:“王掌柜,是我糊涂,没听你的嘱咐……”王宁摆摆手:“治病哪有不犯错的?重要的是及时纠正。”说话间,张阳拿着药材回来了,王宁亲自在郑家用砂锅煎药,干姜的辛辣味混着白术的药香渐渐散开,他守在旁边,不时用勺子搅一搅,直到药汤熬成深褐色,才倒出来晾至温热,一勺一勺喂给郑钦文。

喝下药半个时辰后,郑钦文的咳嗽渐渐轻了,也不再说冷,肚子也不胀了。王宁这才松了口气,又嘱咐郑小秋:“以后给爷爷用药前,一定要先来问我,别自己随便加药材。你爷爷这病得养些日子,我每日来给你送药,鲜百合你先收着,等他身子暖过来,不咳了,再用百合煮点粥补补肺气也不迟。”郑小秋用力点头,眼眶通红地给王宁作揖:“王掌柜,谢谢您……我以后再也不敢乱用药了。”王宁扶起他,又看了看床上睡着的郑钦文,才带着林婉儿和张阳回药铺。路上,林婉儿忍不住说:“要是换了孙玉国,怕是要先责怪小秋乱用药,哪会像你这样,先想着治病。”王宁笑了笑,看向路边刚冒芽的野菊:“行医不是做生意,看的是病,暖的是心。药材有药性,人有心性,只有心性仁厚,才能把药材的效用用对地方啊。”说话间,一阵风吹过,带着远处田里的稻花香,也带着百草堂飘来的百合香,轻柔地裹住了整条老巷。

郑钦文的咳嗽渐渐平复时,药香镇的集市正热闹,可济世堂的门却紧紧关着,门板上还沾着几个烂菜叶——自从硫磺百合的事传开,再没人愿意踏进济世堂半步。孙玉国坐在后堂,看着满柜积压的药材,手指把算盘珠拨得噼啪响,却算不出半点出路,绸缎长衫上的褶皱,比药柜里的账本还多。“掌柜的,钱多多来了,就在门口等着。”刘二缩着脖子进来,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自从上次闹事被拆穿,他在镇上走路都抬不起头,此刻看着孙玉国阴沉的脸,更是大气不敢喘。

孙玉国把算盘往桌上一摔,站起身:“让他进来!我倒要问问他,卖的什么破百合,害得我济世堂落到这步田地!”钱多多刚进门,就被满室的低气压逼得后退半步。他这次没挂算盘,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包,脸上堆着赔笑:“孙掌柜,您别气,我这次来,是给您退钱的。”说着把布包往桌上一放,里面的银子叮当作响,“上次那批硫磺百合,是我糊涂,没跟您说清楚危害,这钱您先收着,就当我给您赔罪了。”

孙玉国盯着那包银子,眼神复杂。他不是没想过找钱多多追责,可真见对方主动退钱,心里的火气倒消了大半。钱多多见他不说话,又往前凑了凑:“孙掌柜,我知道您是想跟百草堂争口气,可这药材的生意,靠的是实在。王宁能用百合治病,不单是药材好,更重要的是他懂药性、知症候,咱们跟他比,差的不是客源,是对药材的敬畏啊。”这话像根针,扎在孙玉国心上。他想起自己为了抢生意,连硫磺熏制的劣药都敢用,再对比王宁明知郑钦文误用药,却先治病再讲道理的样子,脸上竟有些发烫。

正愣神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刘二开门一看,竟是林婉儿。“孙掌柜,我家掌柜让我来送个东西。”林婉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个瓷罐,罐口贴着张红纸,写着“百合干”三个字,“我家后山种的百合刚晒干,王掌柜说,济世堂之前的百合出了问题,怕是断了货,让我送些过来,您要是有需要,尽管开口。”孙玉国看着那罐百合,手指动了动,却没敢接。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处处针对百草堂,王宁为何还要主动送药材。林婉儿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说:“我家掌柜说了,同行不是对头,都是为了给镇上人治病。您要是愿意,明天可以去百草堂的种植园看看,他说想跟您聊聊百合的种植和炮制,都是为了让镇上的人用上好药材。”

林婉儿走后,孙玉国盯着那罐百合,打开盖子闻了闻,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比钱多多那批硫磺百合好闻百倍。钱多多在一旁劝道:“孙掌柜,王宁这是给您台阶下,也是真心想帮您。您想想,要是两堂能一起把百合的生意做好,既不用抢客源,还能让镇上人放心,多好啊。”第二天一早,孙玉国换上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没让刘二跟着,自己提着那罐百合,往百草堂的种植园走去。

种植园在后山北坡,远远就看见王宁和张阳在地里忙活,王雪蹲在一旁,正给百合苗松土,林婉儿则在旁边的竹筐里分拣刚采的百合鳞茎。“王掌柜。”孙玉国走上前,声音有些不自然。王宁见他来,放下手里的锄头,笑着迎上去:“孙掌柜来了,快过来看看,这北坡的土疏松,排水好,种出来的百合鳞茎饱满,药效也足。”孙玉国跟着王宁走进地里,脚下的泥土松软,带着潮气,每一株百合都长得精神。王宁指着一株刚开花的百合说:“你看,百合开花后,鳞茎的养分就会被消耗,所以采收得在花前,挖的时候不能太用力,不然鳞茎会碎,影响药效。”他边说边拿起小锄头,轻轻挖起一株百合,白色的鳞茎完整无损,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之前我总想着,只要药材样子好看,就能吸引客人,却忘了最根本的药效。”孙玉国看着那株百合,语气里满是愧疚,“上次用硫磺百合,是我糊涂,不仅害了自己,还差点害了镇上人。”王宁拍了拍他的肩膀:“谁还没犯过错?重要的是知错能改。来,我教你怎么炮制百合干。”说着把孙玉国带到旁边的晒场,晒场上铺着竹席,上面摊着刚挖的鲜百合,“鲜百合得先洗净,然后用温水焯一下,不能煮太久,不然药味会散,焯好后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不能暴晒,这样晒干的百合才会保持淡黄色,药效也不会丢。”

孙玉国跟着王宁学焯百合,水温、时间都掐得准准的,看着自己焯好的百合摊在竹席上,心里竟有了种久违的踏实感。王雪在一旁笑着说:“孙掌柜,您要是想学,以后可以常来,我还能教您怎么用百合配药膳,百合莲子粥能安神,百合银耳汤能润肺,都很适合镇上人吃。”孙玉国点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以后我常来请教。之前是我太狭隘,总想着跟你们争,现在才明白,咱们一起把药材做好,让镇上人都能用上好药,才是正经事。”

正说着,钱多多也来了,还带来了几个药商朋友:“王掌柜,孙掌柜,我跟几位朋友说了药香镇的百合好,他们都想来看看,要是合适,就跟咱们长期合作,把药香镇的百合卖到外面去!”王宁和孙玉国对视一眼,都笑了。阳光洒在晒场上,百合的药香随风飘散,远处的山路上,郑小秋正提着个篮子走来,篮子里装着刚煮好的百合粥,是郑钦文让他送来的,说是感谢王宁的救治,也想请孙玉国尝尝,让他知道好百合不仅能治病,还能暖心。孙玉国接过一碗百合粥,尝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的郁结也跟着化开了。他看着王宁,真诚地说:“王掌柜,以后济世堂就跟百草堂一起,好好种百合,好好给镇上人治病,绝不再走歪路。”王宁笑着点头,拿起一碗百合粥递给林婉儿:“你看,这百合不仅能清心润肺,还能化解误会,真是味好药材啊。”林婉儿接过粥,看着眼前和谐的景象,也笑了——药香镇的药香,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纯粹。

霜降过后,药香镇的空气里多了几分清冽,后山北坡的百合却迎来了最好的采收季。这日一早,百草堂的门没像往常那样打开,反而挂出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今日休业,邀全镇乡亲共赴百合养生节”,落款是王宁与孙玉国的名字。镇口的晒谷场早已布置妥当,临时搭起的木架上挂着串串晒干的百合,黄澄澄的像坠着的小灯笼;几张长桌上摆着鲜百合、百合干,还有张阳药师提前熬好的百合麦冬茶,热气腾腾地冒着甜香。王雪穿着一身新做的青布裙,辫子上系着用百合花瓣编的小花,正给围上来的孩子们分发百合糕:“这是用鲜百合和糯米做的,吃了能润嗓子,可别多吃,小心甜到牙!”

郑钦文拄着拐杖,在郑小秋的搀扶下也来了。他大病初愈,脸色虽还有些苍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提着个木盒,里面装着他亲手写的匾额。“王掌柜,孙掌柜,我这老骨头也来凑个热闹。”他笑着说,目光扫过晒谷场,见两堂的伙计们一起分拣百合,孙玉国正蹲在地上,教几个村民辨别百合的好坏,“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见百草堂和济世堂一起为镇上做事,好啊,真好。”

王宁刚从后山回来,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提着一篮刚采的鲜百合,闻言笑着说:“老郑,这都是应该的。之前多亏你提醒小秋及时说清误用药的事,不然我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呢。”正说着,林婉儿牵着两个穿补丁衣裳的孩子走过来,孩子们手里拿着小锄头,是镇上孤儿院里的孩子,“王掌柜,孩子们说想跟着学挖百合,以后也想帮着照顾种植园。”王宁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从竹筐里拿出小锄头递给他们:“挖百合要轻,像这样顺着鳞茎的方向挖,别弄破了根,明年才能再长。”他边说边示范,孩子学得认真,小脸上沾了泥土也不在意。

孙玉国看在眼里,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凑到王宁身边说:“王掌柜,我想着,以后济世堂也在后山开辟一块地,专门种百合,再请孤儿院的孩子们来帮忙,管他们饭,还教他们辨药,也算给他们谋条出路。”王宁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咱们不仅要种好百合,还要让镇上的孩子都懂药材、爱药材,这样药香镇的药香才能传下去。”两人正说着,钱多多带着几个外地药商走来,手里拿着账本:“王掌柜,孙掌柜,上次说的百合外销的事,我跟几位老板谈妥了,他们愿意长期收购咱们的道地百合,还说要把咱们的百合标注‘药香镇’的名号,卖到省城去!”

人群里顿时响起欢呼声,村民们纷纷围上来,有的问怎么种百合,有的问百合药膳的做法,张阳药师干脆站到长桌前,拿起鲜百合演示:“大家看,这鲜百合除了入药,还能炒菜、熬汤。今天我教大家做百合炒西芹,清热又爽口,特别适合秋燥的时候吃。”他边说边切百合,动作利落,雪白的百合片在阳光下透着光,引得村民们纷纷拿出纸笔记录。

正午时分,养生节到了最热闹的时候。郑钦文让郑小秋打开木盒,取出那块匾额,上面写着“百合清心,医者仁心”八个大字,墨色饱满,笔力遒劲。“这是我送给百草堂和济世堂的,”他声音洪亮,“王掌柜守着仁心,用百合解民之苦;孙掌柜知错能改,与百草堂携手护药;还有林姑娘护药、张药师传艺、雪丫头热心,咱们药香镇的医者,都配得上这八个字!”王宁和孙玉国一起接过匾额,两人对视一眼,都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孙玉国握着王宁的手,感慨道:“以前我总想着争输赢,现在才明白,医者的赢,不是赢了同行,是赢了病痛,赢了乡亲们的信任。”王宁点头:“是啊,就像这百合,单开一朵再美,也不如一片花海热闹。咱们两堂携手,才能让药香镇的药香,飘得更远。”

夕阳西下时,养生节渐渐散去,村民们带着分到的百合干、百合糕,满载而归。王雪帮着收拾东西,看着晒谷场上残留的百合香,笑着对张阳说:“张阳哥,你还记得上次咱们去挖百合,林姐姐帮咱们避开刘二设的陷阱吗?那时候我还觉得,济世堂是咱们的对头,没想到现在能一起办养生节。”张阳点头:“这就像王掌柜说的,药材有药性,人有心性。只要守住本心,再深的误会也能解开。”林婉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刚采的百合,递给王宁:“王掌柜,这是后山最晚开的一批百合,留着做种,明年咱们的种植园就能种得更大了。”

王宁接过百合,看着夕阳下的后山,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与百合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他知道,药香镇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明年春天,后山的百合会再发芽,两堂的伙计会再一起播种,孩子们会再跟着学挖百合,而这股药香,会伴着医者的仁心,一代又一代,在药香镇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