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下马威(2 / 2)

他们检查了沈棣辉的腰牌,目光在担架上梁定海停留片刻,才挥手放行。

走进中军大帐区域,却见帐前空地上,摆开一副与眼下战局格格不入的阵仗:

十余名顶盔贯甲的瞒洲巴牙喇(护军营兵),按刀肃立两旁。这些精锐武士的甲胄,在斜阳下反射冷光。

他们面无表情,眼神锐利,仿佛随时准备拔刀杀人。

穆克德讷本人,并未在帐内等候,而是端坐帐外,一张铺着完整虎皮的大师椅上。

他年过六旬,身形微胖。

内穿一件四爪蟒袍,外罩青色麒麟补服。头戴伞形缨帽,帽顶的鎏金顶珠,在阳光下颇为醒目。

一张圆脸上,眼皮微微耷拉,嘴角下撇。

手中缓缓捻动一串油光发亮的沉香木念珠,看不出喜怒。

两个年轻戈什哈(侍从),在他身后打着青罗伞盖,尽管此时夕阳已不灼人。

他左右两侧,还站着几名汉八旗协领、佐领官员,皆屏息静气垂手侍立,如同泥塑木雕。

沈棣辉心中一沉,知道这是穆克德讷,要给他们下马威。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官袍,示意亲兵放下担架。

然后快步上前,在距穆克德讷约十步远处跪倒,朗声道:“卑职沈棣辉,参见大人!”

担架上梁定海,也挣扎着想起身行礼,却因失血过多,而脑袋一阵眩晕,竟然起不来。

穆克德讷眼皮都未抬,依旧不紧不慢捻着念珠,仿佛未曾听见。

沉香木珠子相碰,发出细微“咔嗒”声,在寂静空气中,格外清晰。

过了好一会儿,直到沈棣辉的额头,已微微见汗。

他才用带着浓重瞒洲口音的官话,慢悠悠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无形压力:

“沈大人……这前面炮声,响得倒是热闹。”

“本官在这儿,可是等了一整天了……”

“不知这巴掌大的花县县城,你几时才能给皇上,克复下来啊?”

-----------------------------------------------------------------------------------------------------------------------------

(注:小贴士又来了,不想看的直接划走,不会影响故事剧情的正常展开。

一、总督职权:职衔决定实权

青庭的总督,官居正二品,名义上统辖一方,权柄显赫。

然而其实际权力,并不单由品级决定,更取决于所加衔职。

若仅具“总督”之名,未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实衔,则为所谓“白板总督”。

这类官员虽有高位,却无实权,调度兵马不得,监察属吏不能,只是负责内政。

真正掌握地方大权者,必是身兼多项要职之人。

一旦加授“兵部尚书”衔,总督便可节制辖区内绿营军队,拥有调兵遣将之权。

若再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则监察之权在握,可弹劾文武百官,上奏朝廷。

军政合一,监察并行,遂成一方重臣。

贤丰年间,民变四起,天下动荡。

青庭为镇压起义,不得不放权于地方。

于是各地总督,普遍被授予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等头衔。

此举意在集中事权,提升应变效率。

因此,在本书叙述中,凡提及总督,皆默认其具备上述两大职衔,除非特别说明,不再逐一标注。

---

二、绿营军制:标制纷繁,意在制衡

绿营作为青庭主力武装,遍布全国,兵力众多。

其编制系统复杂,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等多种类型。

每种“标”对应不同主官:总督辖督标,巡抚领抚标,提督掌提标,总兵管镇标,驻防将军统军标。

这些部队互不统属,指挥体系分散。

表面看低效冗杂,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多头管理,彼此牵制,防止任何一人独揽兵权,威胁朝廷。

这种制度牺牲了战场协同能力,却换来了政治上的稳定。

对朝廷而言,效率不如安全重要。哪怕战时报讯迟缓,调度失灵,也在所不惜。

为便于阅读,本书统一使用“绿营兵”这一泛称。仅在关键处点明具体编制。

例如本章所述“督标”,即指直属总督叶明琛管辖的部队。

---

三、步兵压制炮兵:一段容易被忽视的战术逆转。

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奇特时期:当步兵普遍装备前装线膛枪,而炮兵仍停留在前装滑膛炮阶段时,战场上的武器射程优势,竟短暂倒向步兵。

以着名的恩菲尔德1853型前装线膛枪为例。

该枪有效射程达500米,但在1000米外,仍能保持可观精度与杀伤力。

测试显示,它曾在1140米距离上,击穿厚木板。

相比之下,当时常见的6磅或9磅前装滑膛炮,有效射程仅600至800米。

超出此范围后,弹道极不稳定,命中率急剧下降。

这就意味着,步兵可在火炮无法有效还击的距离外,从容射击。形成“步制炮”的反常格局。

典型战例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如因克尔曼会战,毛熊准备集中炮火轰击带嘤防线,意图打开突破口。

但带嘤迅速派出精准射手,以散兵战术,逐步推进至毛熊炮兵阵地700米以内。

这些射手隐蔽接敌,连续狙杀炮组成员。

毛熊炮兵伤亡超过五成。许多火炮因无人操作而瘫痪。

另一场战役——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情况更为惨烈。

毛熊炮兵得伤亡率,竟为步兵的三倍以上。绝大多数死伤,来自远处线膛步枪的冷枪打击。

这场“步兵压制炮兵”的现象,震惊西方列强。各国意识到,传统炮兵已落后于时代。

此后纷纷投入资源,研发后装线膛炮。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术必须与武器发展相匹配。否则,僵化的理论,只能靠人命来买单。

线膛枪的普及,虽未取代炮兵地位,却短暂打破了传统火力秩序。它迫使各军事强国,加速武器的更新换代。

而青庭对此变化反应迟缓。

技术停滞的背后,是朝堂的僵化与认知的盲区。

这也正是本书中,尝试剖析的军事制度,战术战法与武器技术演进的互动关系。

制度、战术、科技三者之间,从来不是孤立运行。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战争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