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我们皇汉必反民粹(1 / 2)

修行宝典 莲子心 1622 字 2个月前

最近一段时间,“皇汉”这个词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热度不断攀升。有人将其与“大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给它扣上了这顶帽子。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叙事这三者之间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皇汉”这个词,其实仅仅是一种民族叙事方式,即使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它也顶多只能算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大民族主义”毫无关系,因为“大民族主义”强调的是种族的优越性,就像印度的婆罗门那样,通过制造特权来凸显自身的地位。

而汉族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类似的行为。相反,汉族一直秉持着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不仅如此,汉族领导者还常常给予少数民族各种优惠政策,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谈论民族主义时,有些人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将其与民粹主义混为一谈,这种观点简直是无知至极。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粹主义呢?准确的说,任何主义,任何政策、任何行为,如果脱离了逻辑思考,伦理道德、法律法规,都会成为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特点是通过煽动性的语言,蛊惑一部分人,组成一个团体,然后去反对那些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人。可以说,民粹主义就是在人民内部制造分裂的一种手段。

比如,西方社会中流行的女权主义和白左思潮,都属于民粹主义的范畴。这些所谓的“运动”,往往打着各种看似正义的旗号,实则是为了将底层人民切割得支离破碎,让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反对特权阶层。这样一来,特权阶层就可以继续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而底层人民则只能在无尽的内耗中苦苦挣扎。

当然,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民粹主义。它们通过忽悠民众发动战争,给民众描绘美好的未来蓝图,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空洞的承诺,最终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通过煽动民众情绪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做法,在西方社会的各类选举中也屡见不鲜。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毫无关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本民族的认同、热爱和保护,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理念。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包含了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民族主义居于首位。民族主义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粘合剂,更是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石。

民族主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们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全面地粘合在一起。数千年的共同血缘、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喜怒哀乐,甚至那些恩怨情仇,都被融合在一起。它强调的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记忆、共同秉持的精神、共同喜好的事物以及共同传承的文化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形成了一个大家庭,而这个家又与我们的国家紧密相连,进而构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国与家相互扶持、相互坚守。国家为家庭提供安全和保障,家庭则为国家贡献力量和支持。只有当国与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真谛。

因此,那些将民族主义说成是民粹主义的人,显然既不了解民粹主义的本质,也对民族主义存在误解。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力量,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主义,珍视它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大学文科之所以会退化到如今这般境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失去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核心,对于文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文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学生和学者过度追求西方的学术理念和方法,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和特色。另一方面,社会的功利化倾向也使得一些人对文科的重视程度下降,文科被视为“无用之学”,导致文科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受到影响。

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大学文科在教学内容、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可能变得空洞无物,缺乏对本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探讨;研究方向可能偏离了国家和民族的需求,过于追求学术的表面形式;人才培养也可能无法满足社会对文科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要改变中国大学文科的现状,就必须重新找回民族精神。如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科技领先了,但是文化输出上难道能依靠那些西方中心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