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文化战争二(2 / 2)

修行宝典 莲子心 2771 字 2个月前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西方在科学发现和发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公知们将西方伪史论者贬低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西方伪史论者并非仅仅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提出他们的观点,而是基于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们通过对各种文献、考古发现等进行综合考量,发现了一些西方历史叙述中的疑点和矛盾之处,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同样地,公知将广大民众污蔑为“乌合之众”也是不公正的。民众并非没有判断力,他们对于知识和观点的接受是基于自身的思考和分析。许多民众支持西方伪史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只说“国人喜欢听的话”,而是因为这些观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与他们所了解的其他知识相互印证。

事实上,西方伪史论者中的许多人都具备专业知识和深入研究的能力。他们通过对历史、考古、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揭示了一些被忽视或被掩盖的事实。这些人并非是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民族情绪,而是基于学术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民众对于这些人的支持,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知识和真相的追求。他们从这些观点中获得了启发和知识,这进一步证明了民众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民众对于一些错误观点的批判,也是在积极维护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而不是盲目跟风。

中华传统文化中,将外国人称为蛮、夷、番、胡等词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色彩。比如番茄、番薯、胡萝卜这些名称,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但从这些名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过去对于外来事物的一种认知和态度。

然而,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排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排外并不等同于“过度排外”。所谓的“过度排外”是一种极端的、不理性的态度,它可能会引发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等问题,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而适度的排外,实际上是对本民族文化和利益的一种必要保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完全不加以防范,任由这些外来影响肆意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那么很可能会对我们的民族特性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因为过度开放,没有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最终导致自身文化被同化,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适度的自我保护边界,以抵御不良外来影响,守护我们的民族根基。

在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下,多元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碰撞交融,部分不良思潮裹挟着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相悖的观念,正悄然侵蚀着我们的文化根基。诸如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白左、女权、LGPT以及某些被异化的“普世价值”观念,借由互联网、影视作品等传播媒介渗透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冲击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消解着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对青少年的价值塑造产生误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扞卫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纯洁性,抵御这些不良思潮的侵袭,绝非固步自封的排外之举,而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维系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另外民族主义强调本民族利益至上,这一理念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合理性。在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现实世界里,如何保障国家发展。从稀有矿产资源的开采权竞争,到能源领域的博弈;从科技人才的“抢夺战”,到国际市场份额的激烈角逐,每个民族若想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都必须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试想,若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如国防科技、信息安全等方面,不优先保障本民族利益,无疑是将国家的命运拱手他人;在资源分配上,若不优先考虑本民族人民的基本需求,就可能导致社会动荡。除非将来科技进步取代了人类竞争,人类到了大同社会,种族竞争完全消失,民族主义才会被遗弃。

以部分欧洲国家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间,因过度开放移民政策,未能充分考量自身社会的承载能力、文化的兼容性,大量移民涌入后,不仅引发了就业资源紧张、公共服务压力剧增等社会问题,更在文化层面产生剧烈冲突,极端主义、排外情绪滋生蔓延,最终导致社会撕裂、治安恶化,原本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民众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国家陷入长期的混乱与动荡之中,这些教训深刻而惨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这是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正是这种源自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豪,激发了无数先辈的创造力与奋斗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盛景孕育出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推动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更将中华文明传播至远方;唐宋时期,诗词歌赋、科技发明达到巅峰。

中国的伟大之处远非四大发明所能涵盖。事实上,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奠基者。中国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方世界,也对西方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人在获取中国的科学技术后,却企图用这些来抑制中国的发展。当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国的国土,当民族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受到严重威胁,当和平手段如外交谈判和舆论呼吁都无法有效扞卫国家权益时,奋起反抗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唯一的选择。

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略与掠夺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毫不畏惧,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正是这些英勇的抗争,最终使中国赢得了独立与尊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世界,中西方之间的战争并未真正停歇,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曾经的热战已被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文化战争所取代。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目前,这场文化战争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即釜底抽薪。这意味着双方都在试图从根本上削弱对方的文化根基,以达到摧毁对方文化体系的目的。这种策略极具杀伤力,因为它直接针对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一旦釜底抽薪的目标达成,接下来便是斩草除根。这一步骤更为决绝,旨在彻底消灭对方的文化传承,使其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可以想象,这样的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存在着极大的危害。它往往表现为盲目排外、对其他民族抱有偏见与仇恨,甚至煽动民族对立与冲突,这不仅会破坏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也会阻碍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包容、合作,才是促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