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少年心气(2 / 2)

不等他们拒绝,已经吃完饭出来散步的李缘就主动朝着这边走了过来。

“怎么回事?”李缘叼着牙签问道。

少年顿时拱手一礼:“草民董翳(yì),见过国师!”

李缘有些愣神,这名字……怎么有点耳熟?

“你怎么知道是我?”

凉亭里,看着正襟危坐、一举一动都有些秦军士卒模样的董翳,李缘终于想起了他是谁。

“家父被派去齐地做官了,我要去探亲,所走之路与国师的出游之路几乎重合;之前县城就有国师的消息,这边虽然没有,但看到这般侍卫仪仗、尤其是那个复杂的马车,草民就猜测是您了。”

他虽然坐得有些板正,但说话却显得有些轻松,还有些欣喜,唯独没有紧张。

“你是哪人?”李缘问道。

“北地郡。”董翳说:“家父曾经是秦军的一员,跟随第八军出西域作战,今年第八军被派往齐地改建海军,家父……有点晕船,这才离开了军队在齐地一城当了一个小官。”

说到这,董翳有些不好意思。

李缘顿时恍然大悟,应该是他爹教过他秦军内部的一些坐姿和训练方式,董翳自己也照着练过。

“你想参军吗?”

“以前想。”

“什么意思?”

“若是以前,在下只有参军才有出路,可国师您出现后,出路不止一条了。”董翳真诚道:“以前我家乡每年冬天都会冻死人,但如今再无人冻死,这都是国师您的功劳。”

李缘摆了摆手,对此不以为意。

“那你想干什么?”

“先去我爹那,看能不能出海。”董翳沉默了一下:“我想跟国师提个意见,不知可行?”

“你先说。”

李缘来了兴趣。

“我听说科学院正在打造海军的大船,也会把一些造船技术公开,让百姓也能更方便的出海?”

“对,主要是对渔民的。”李缘说:“渔民对国家的海防有大帮助。”

“那如果在下想以民间商人的身份,也打造一些大船,带着人出海呢?”

李缘有些惊讶:“出海干啥?经商?”

“也许吧,但我更多的是想去开拓。”董翳露出了一丝向往:“如果我能带着人出海找寻一些以前不曾有过的地方,岂不是一桩美事?这也算是为华夏族的开拓贡献一份力量吧?”

李缘点了点头,但一时没回答。

董翳的意见和想法他知道了,就是希望国家能把造大船的技术也对民间公开,允许民间力量自己出海探索。

可这事,有点难办……

“你就不怕死吗?海上三五丈高的浪极其平常,恶劣时候十丈的浪都有可能,哪怕是海军的大船都不敢说能保证安全。”李缘似乎想劝他。

“我更怕平庸至死。”董翳平静说道。

原本他就因为社会的改变而有些迷茫,感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老爹回来后,跟他说过了世界有多大,顿时引起了他极大的向往。

男儿在世,当立下功业方可不虚此生!

李缘沉默了一下:“你有没有想过,晕船很可能会遗传?就是你和你爹一样?”

董翳淡然一笑:“我在大河的渡船上待了三天,无碍。”

李缘听明白了。

这是一个还没经过毒打的有志少年。

“你的提议,我会考虑的,我也可以跟你保证,如果条件真的允许,我巴不得每一个人都有开拓精神。”

“多谢国师!”

又聊了一会董翳家乡的事,得到了一些民间现状、也包括问题后,董翳就提出告别了。

等他走后,李缘回到颜花身边。

颜花有些奇怪:“为什么他不说跟我们同行一段时间呢?哪怕跟爹爹你多说几句话也好?再不济提一下他爹的名字、或者他爹在哪座城啊,难道他不想跟您打好关系吗?”

李缘笑了笑。

“这才是少年心气嘛!”

只是许多时候,少年心气往往会被现实磨碎。

……

十天后。

董翳到达了自家老爹所在的即墨城。

这里也是秦国海军三大驻地之一,当然,只是现在的;等以后秦国统一天下,到时候海军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

入了城,董翳并没有立刻前去找老爹,他知道自家老爹现在还没下值,便在城中先逛了起来。

由于这座城和周围一大片沿海土地都被齐王送给秦国了,所有这里从法理上来说是秦国的,城中一切制度都是按照秦国标准来的。

这让他感觉这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空气好像潮湿了一些。

直到他在府衙门口看到几个被衙役拖出来的人,他们还哭着要往里面爬去,结果被衙役拿着棍子恐吓。

但奇怪的是,周围百姓没一个惊讶的。

询问了一下周围人,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齐地虽然被秦军接管了,秦军也经常会帮百姓主持公道,但具体做事的还是原来齐国的官员;虽然每一座城都有那么两三个秦国调过来的官员,但他们只是在一些事情连秦军都不好处理的时候才出面,不然政务全给他们得累死。

这就难保有些齐国官员做事不检点,让百姓感到厌烦,可直接喊秦军来又显得小题大做,关键是那些官员只会老实一段时间,之后又重犯了。

比如态度不好,错漏文件,提早上下值,三个人当班却只有一个人在干事另外两人找借口躲着休息、三人轮流来以至于一刻钟就能处理完的事硬是要半天。

这种事在秦国或许有,但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不然被御史发现了徒惹一身骚。

可在齐国,一些对秦国有恨意但不敢明着造反的官员经常会这么干,踩着秦军的红线就是恶心人,直到因为犯事太多被解职。

至于之后的安排嘛,十个人里九个都是去了矿场。

但还有一个,由于之前燕王的请求,秦国还是把他送去了燕国的。

所以,这些犯事的人在死到临头时,都在争取那一个去燕国的名额——也不单单是那些故意惹事的人,还有许多确实被抓到犯法事实的人,还有一些是秦国调官员过来了、他又罪孽深重被秋后算账的人。

齐地许多政务的处理都汇集在了这三座秦国的城池,自然也包括发配名额。

而这些人,就是前来为亲人求情的。

董翳对此很不屑。

犯事的时候肆无忌惮,事发了就忏悔?

官员就这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