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楔子”在时空循环中撬开的细微裂缝,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缓慢却持续地扩散。反收割联盟尚未从那次超负荷运作中完全恢复,一股新的、截然不同的扭曲力量,却已在华尔街悄然弥漫。
这一次,不再是恐慌、贪婪或怀疑,而是一种极致的、令人窒息的“秩序”。一种冰冷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正确”。
事情始于一次常规的金融创新论坛。一位以激进观点闻名的加密货币鼓吹者,在演讲到高潮处,突然像是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脸色发紫,只能发出嗬嗬的怪响。而他身后的投影屏幕上,原本展示着去中心化愿景的幻灯片,被强制替换成了一行行闪烁的、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证券法的枯燥条款。
紧接着,几家敢于尝试新型衍生品交易的机构,其交易系统开始自发地、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美联储主席多年前关于“审慎监管”的讲话录音,音量调到最大,无法关闭。交易员们被迫在“监管福音”的循环播放中,进行着每一笔都被无形目光审视的交易。
最诡异的是,所有试图讨论“金融自由”、“市场自律”等概念的公开或私人交流,都会遭到一种无形的“信息修正”。发言者的词汇会被悄然替换成更“合规”的同义词,语气会被调整得更“谦逊”,甚至连表情都会被某种力量微调得更具“服从性”。
“检测到‘绝对秩序力场’生成,”尽管处于深度休眠,∫符号残留的被动预警机制依旧被触发,在陆川意识中投下断断续续的信息碎片,“源头……非‘零号病人’……模式识别……接近于……‘监管幽灵’……”
“监管幽灵?”刚刚能下床走动的苏杭,看着监控屏幕上那些被强行“规范化”的数据流,皱紧了眉头,“是某种……具象化的监管规则?”
“更像是规则被扭曲后产生的……‘规则怪谈’,”莉莉丝尝试用共情感知,却感到一种如同碰到冰冷镜面般的反弹,“它没有情绪,只有逻辑,一种绝对僵化、排斥任何灵活性与不确定性的逻辑。它在强行给市场‘梳毛’,把所有不整齐的‘毛发’都剃掉。”
赵大爷熬了一锅新的汤,这次不是安神,而是“提神醒脑汤”,他感觉现在这环境,需要让大家脑子活络点。“这东西,比乱炖还麻烦,”他撇撇嘴,“乱炖好歹有味儿,这东西,连个热乎气儿都没有。”
很快,他们发现了“监管幽灵”的可怕之处。它并非直接破坏市场,而是在窒息市场的“活力”。风险投资变得畏首畏尾,金融创新几乎停滞,市场波动率被压制到一条近乎笔直的水平线——一种死寂的、毫无生机的“稳定”。资本像被关在无菌笼子里的动物,虽然安全,却失去了所有的野性与生命力。
而这一次,被“秩序力场”困扰而找上反收割联盟的,是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的老牌做市商,以精准、冷酷和严格遵守规则着称,是传统金融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和扞卫者。
“陆先生,”塞巴斯蒂安此刻却满脸困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我一生都在规则的框架内行事,规则是我的护城河。但现在……规则活了,而且它想把我变成它的一部分,一个没有自我意志的零件!这不对!市场需要规则,但不能被规则勒死!”
连最保守的规则扞卫者都感到了不适,可见问题之严重。
“这不是在维护秩序,这是在制造‘有序的死亡’。”陆川得出结论。“监管幽灵”的本质,是恐惧不确定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后,催生出的、试图用绝对控制来消灭一切风险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