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江湾新春的全球治理中期推进与跨洲生态协同深化(1 / 2)

正月十五的青衣江湾,元宵节的灯笼还挂在园区的树梢上,红色的光影映在生态湖的冰面上,偶尔有烟花在夜空绽放,落下漫天璀璨。陈守义站在中期推进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3全球生态治理中期推进计划》,封面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用绿色线条标注着关键任务——南太平洋海岛生态防护成果巩固、极地冰盖修复标准推广、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技术落地。可当他翻到“非洲生态治理”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预警文字上:“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加剧,马里、尼日尔、乍得边境区域绿洲退化率超70%,20万牧民面临迁徙危机”。

“陈叔!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紧急报告!”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红色的棉袄上还沾着未融的雪粒,屏幕里的画面触目惊心——马里加奥地区的绿洲边缘,黄沙正以每天10米的速度吞噬草地,牧民们牵着瘦骨嶙峋的牛羊在干裂的土地上寻找水源,原本清澈的水井已干涸见底,井壁上布满龟裂的纹路;尼日尔津德尔省的农田里,刚种下的高粱苗被风沙掩埋,农民们跪在地上徒手刨开沙土,却只看到枯萎的幼苗;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里,乍得湖的湖面较去年同期缩小25%,周边的芦苇荡成片枯死,迁徙的水鸟失去了栖息地。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数据:过去半年,萨赫勒地区的降雨量仅为常年同期的20%,马里有5个绿洲完全消失,尼日尔的粮食减产率超过50%,乍得的牧民家庭已有30%被迫离开家园,向南部城市迁徙。“当地的荒漠化治理措施效果怎么样?”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马里政府已组织村民种植沙棘,但幼苗存活率不足15%,风沙太大,刚种下就被掩埋,”小满调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报告,“尼日尔和乍得缺乏防沙治沙设备和技术人员,只能靠人工挖掘防沙沟,效率极低,而且防沙沟很快就被流沙填满。三国环境部门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荒漠化治理技术和应急援助。”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打包的碰撞声:“赵叔,立刻组建萨赫勒荒漠化治理团队,把潘帕斯草原的智能节水设备和中东的生态固沙技术改造后调运过去,用‘跨洲应急通道’转运,务必在60小时内抵达马里加奥。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参与‘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学员加入,这既是中期推进的实战任务,也是项目标准落地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萨赫勒地区的极端干旱和强风沙环境,智能节水设备可能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学员们没有荒漠化治理经验,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

“萨赫勒地区是非洲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荒漠化再持续下去,会引发区域性生态灾难和粮食危机,”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设备进行防沙改造,加装风沙过滤模块和太阳能供电系统;学员们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再邀请马里的图阿雷格人、尼日尔的豪萨人、乍得的萨拉人部落首领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沙漠边缘,掌握着传统的固沙和寻水经验,能帮我们快速适应环境。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三国建立‘跨区域荒漠化协同治理机制’,我们需要形成‘生态固沙+智能节水+原住民参与’的立体治理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跨洲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萨赫勒地区重重一点:“小满,把荒漠化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马里、尼日尔、乍得的农业科研机构,共享风沙监测和地下水分布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荒漠化扩散预警模型’,实时预判沙漠推进路线,为治理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统一的土黄色沙漠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马里的学员阿马杜手里捧着项目方案,黝黑的脸上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是加奥人,熟悉当地的沙漠地形和气候,一定能帮牧民们守住家园!”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南太平洋海岛防护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好,”他拍了拍阿马杜的肩膀,“到了萨赫勒,要多听部落首领的建议,他们的传统经验是应对荒漠化的宝贵财富。记住,荒漠化治理不仅要固沙防沙,还要保护地下水和绿洲生态,不能为了短期治理破坏长期生态平衡。”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土黄色的身影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像一道道守护绿洲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荒漠化治理战,不仅是中期推进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协同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赵叔的萨赫勒荒漠化治理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马里加奥时,正值清晨,沙漠里的寒风带着沙粒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土腥味。马里环境部代表卡马拉带着工作人员在城外等候,焦虑地说:“加奥东部的沙漠还在向绿洲推进,再不想办法,下个月的绿洲可能就只剩黄沙了,牧民们已经开始准备迁徙了。”

阿马杜跟着卡马拉登上越野车,向荒漠化重灾区驶去。沿途的土地上,到处是裸露的沙丘,稀疏的沙棘苗在风沙中摇晃,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我们图阿雷格人有‘沙漠固沙’的传统,用棕榈叶编织成防沙网,再在网下种植沙蒿,能有效阻挡流沙,”阿马杜指着远处的一片防沙区,“你看,那片用棕榈叶防护的区域,沙棘的存活率比其他地方高40%,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法。”

来自尼日尔的学员萨尼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风沙监测数据:“根据乍得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未来一周将有一次强沙尘暴,风速可达每小时30公里,我们必须在这之前搭建好防沙设施,否则之前的治理成果会被全部摧毁。”

“不能只靠防沙网,”来自乍得的学员穆萨摇了摇头,他想起萨拉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沙漠边缘生活了几百年,会用‘地下水引灌’的方法,挖掘浅水井,用芦苇管将地下水引到种植区,再结合‘等高线种植’,减少水土流失,这样既能固沙,又能保证作物生长。”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荒漠化治理系统’,包括防沙改造型智能滴灌设备、生态固沙模块和风沙预警装置。智能滴灌设备加装了风沙过滤模块,能在沙尘暴环境下正常工作,且采用太阳能供电,适合沙漠地区;生态固沙模块用棕榈纤维和黏土混合制成,能快速固定流沙,同时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风沙预警装置能实时监测风速和沙粒浓度,提前4小时发送预警信息。”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阿马杜带领,在马里加奥的绿洲边缘搭建生态固沙网,图阿雷格人的年轻人帮忙编织棕榈叶防沙网,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风沙冲击力最强;第二组由萨尼带领,前往尼日尔津德尔省,与豪萨人合作,安装智能滴灌设备并挖掘浅水井;第三组由穆萨带领,联合乍得的萨拉人,在乍得湖周边采用等高线种植技术,种植耐沙作物;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马里、尼日尔、乍得三国边境的沙漠里搭建跨区域治理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治理力量。

沙漠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正午的阳光晒得人头晕目眩,沙粒钻进衣领和袖口,磨得皮肤发红,学员们的实训服每天都被汗水和沙尘浸透,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图阿雷格人部落的长老奥马尔递过来一个羊皮水囊:“这是我们沙漠里的‘生命水’,用骆驼奶和蜂蜜熬制的,能补充水分和营养,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阿马杜接过水囊,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和甜味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奥马尔长老,你们平时除了棕榈叶防沙网,还有其他应对荒漠化的方法吗?”阿马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