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还在枢纽设立了‘生态技术示范园’,种植江湾的荷莲杂交品种、本地的水葫芦,展示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赵叔向当地村民介绍,“生态沟渠+水生植物的组合,能让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的净化率达到80%,成本却只有传统污水处理厂的1\/5,适合非洲农村推广。”
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在自家农田周边修建生态沟渠,肯尼亚政府也计划将江湾技术纳入“全国生态治理规划”,在10个湖泊推广生态沟渠和智能观测设备。当地环保组织负责人说:“江湾的技术援助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帮助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保护能力,这才是最宝贵的!”
组2:东南亚技术枢纽运营组(老张+18名中外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在泰国湄南河生态站,运营东南亚技术枢纽,重点推广“荷莲杂交品种”和“AI鱼类洄游预测”技术:
荷莲种植推广:在湄南河沿岸种植500亩荷莲杂交品种,建立“荷莲种植示范基地”,培训当地农民科学种植,荷莲不仅能净化水质(d去除率达70%),还能产出莲子、莲藕,为农民增加收入,目前已有100户农民加入种植;
AI预测应用:将江湾的AI鱼类洄游预测模型适配湄南河,提前15天预测鱼类洄游时间和路线,同步到当地渔民合作社,指导渔民生态捕捞,避免过度捕捞,已帮助渔民增收25%;
区域协作:联动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生态站,共享荷莲种植技术、AI预测数据,形成“东南亚淡水生态协作网络”,已开展联合观测6次,解决跨境污染问题4个。
“湄南河的水温比江湾高5-8c,咱们调整了荷莲的种植密度,从每平方米3株改为2株,避免高温导致植株腐烂,”老张向东南亚技术人员讲解适配经验,“AI模型的洄游阈值也从12c调整为18c,预测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
泰国农业部门计划将荷莲种植纳入“生态农业补贴政策”,对种植荷莲的农民给予每亩200美元补贴;马来西亚、越南也计划引进荷莲品种和AI预测技术,推动本国的淡水生态保护。
组3:技术援助成效评估组(李师傅+15名中外专家)
李师傅带着专家团队,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成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生态改善”“能力提升”“经济收益”三个维度:
生态改善:非洲维多利亚湖的蓝藻爆发率下降40%,水质从4类提升至3类;泰国湄南河的d值从40g\/L降至25g\/L,鱼类种群数量增长18%;
能力提升:5个区域枢纽共培训技术人员400名,300人获得全球生态研学人员认证,当地生态站的自主观测能力提升60%;
经济收益:泰国荷莲种植户每亩增收500美元,肯尼亚渔民的生态捕捞收入增长30%,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评估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收集当地政府、居民、技术人员的反馈,满意度达95%。“技术援助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李师傅在评估报告中强调,“比如非洲更需要低成本的治污技术,东南亚更关注生态与农业的结合,未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定制援助方案。”
评估报告提交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后,马丁先生高度评价:“江湾的技术援助成效显着,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计划将江湾模式纳入‘全球生态援助计划’,在更多发展中国家推广。”
第三环节:全球生态研学峰会与国际倡议发布(分三阶段开展)
阶段1:峰会开幕式与成果展示(上午9:00-10:30)
上午9:00,全球生态研学峰会在江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50个国家的生态专家、教育官员、研学机构代表共500余人参会,会议通过全球生态数据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吸引超过100万人次观看。
开幕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马丁先生致辞:“江湾牵头的全球生态研学,用三年时间从地方实践发展为全球协作网络,形成了‘标准互认、技术共享、问题共治’的创新模式。今天的峰会,既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全球生态治理的展望。”
随后,参会嘉宾参观“全球生态研学成果展”,展区分为“中欧课程试点”“发展中国家援助”“全球网络建设”三个主题:
中欧课程试点展区:展示联合观测数据、学生作品、课程方案,播放中欧学生研学的纪录片,嘉宾可体验课程的实践环节;
发展中国家援助展区:通过沙盘模型、数据图表展示非洲、东南亚技术枢纽的运营成效,播放维多利亚湖蓝藻治理、湄南河荷莲种植的现场视频;
全球网络建设展区: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28国45个生态站的分布,实时更新数据同步情况、协作案例数量,直观呈现全球网络的运行状态。
肯尼亚代表约翰在展区分享:“江湾的技术援助让我们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治理’,现在我们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态问题,还能向周边国家分享经验。这就是全球协作的力量!”
阶段2: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上午10:30-12:00)
峰会设置“生态课程融合”“技术援助创新”“全球治理协作”三个主题论坛,中外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生态课程融合论坛:中欧教师代表分享课程共创经验,提出“全球生态课程框架”,建议各国在统一框架下,结合本地特色开发课程,确保生态教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技术援助创新论坛:江湾技术团队与发展中国家代表共同探讨“低成本生态技术推广”,提出“技术适配+本地培育”的援助模式,避免技术“水土不服”;
全球治理协作论坛:专家们围绕“跨国生态问题解决”,强调建立“全球数据共享+区域协作治理”机制,建议由江湾牵头,成立“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统筹推进跨国协作。
法国塞纳河生态站的杜邦教授在论坛上发言:“江湾的AI预测技术、生态沟渠技术,不仅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问题,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借鉴。未来,我们要加强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等挑战。”
阶段3:《国际生态治理江湾倡议》发布与合作签约(下午14:00-16:00)
下午14:00,峰会举行《国际生态治理江湾倡议》发布仪式。倡议由江湾联合50个国家的代表共同起草,包含“生态教育普及”“技术共享创新”“跨国协作治理”“发展中国家支持”四个核心内容:
生态教育普及:推动全球中小学开设生态研学课程,采用“全球框架+本地特色”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跨国协作能力;
技术共享创新:建立“全球生态技术共享平台”,免费向发展中国家开放AI预测模型、生态沟渠等技术,鼓励各国联合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技术;
跨国协作治理:成立“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由江湾担任首届秘书长单位,统筹推进跨国联合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