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青衣江湾,融雪顺着柳树枝条滴落,在地面汇成细碎的水洼。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数据中心的顶楼,望着远处缓缓流淌的江水——水面上,几艘载着观测设备的小船正缓缓驶向核心监测区,船头的“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醒目。他手里攥着的“数字化平台2.0升级方案”,边角已被反复翻阅得有些卷曲,方案中“AI生态预测”“跨省数据互联”等关键词,标注着江湾生态研学即将迈出的新步伐。
“陈叔!AI预测模型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楼梯口传来小满急促的脚步声,少年手里拿着的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组复杂的数据曲线。“您看,基于过去三年的洄游数据,AI能提前15天预测开江鱼的洄游时间和路线,误差不超过2天,”小满指着曲线中红色的预测区间,“昨天咱们把A市、G市的历史数据也导入模型,预测准确率还能保持在92%以上,以后十市的观测计划都能提前制定,不用再等冰融了才临时准备!”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查看模型对不同水域的预测细节——江湾的开江鱼洄游峰值预计在正月十五前后,A市湖泊因水温略低会推迟3天,G市水库则因水深较深,洄游持续时间会比往年延长5天。“这个功能能解决大问题,”他点头称赞,目光落在“跨省数据接口”模块上,“昨天跟江苏省的太湖生态站视频时,他们还问能不能接入咱们的平台,共享预测模型?”
“接口已经调试好了!”小满点开平台的“跨省互联”板块,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太湖、鄱阳湖等跨省水域的名称,“咱们按照国家生态数据标准,重构了数据格式,现在不仅能接收他们的水质、鱼类数据,还能把AI预测结果同步过去。昨天太湖站已经上传了第一组冬季水质数据,d值4.2g\/L,溶解氧8.1g\/L,跟咱们的平台适配完全没问题。”
两人走进数据中心大厅时,里面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老张带着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安装的服务器,机箱上闪烁的指示灯映着墙上的“全国生态研学协作网络图”;李师傅在整理“跨省观测培训手册”,手册里用中英双语标注着设备操作步骤;王奶奶推着装满姜枣奶茶的保温车,正给忙碌的工作人员分发杯子,车身上“生态协作补给站”的贴纸,让寒冷的室内多了几分暖意。
“守义、小满,安徽省的巢湖生态站刚发来消息,说他们想派10名技术人员来学习AI模型的使用,咱们得赶紧安排培训日程,”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屏幕上的跨省数据流向图,“还有湖北省的洪湖站,希望咱们帮他们搭建鱼类洄游监测模块,需要咱们派2名骨干过去指导。”
“培训我来安排,分线上和线下两批,线上先教基础操作,线下再做实操演练,”小满一边在平台上登记跨省需求,一边回应,“洪湖站的指导任务,让小林和小周去,他们去年在G市水库的模块搭建经验丰富,正好能用上。”
陈守义走到“全国研学示范基地”申报材料区,拿起一份打印好的申报书——里面详细记录了江湾三年来的生态成果:水质达标率从80%提升至95%,鱼类种群数量增长32%,研学覆盖人数超过20万人次,带动全省十市建立生态观测点56个。“申报材料还要补充跨省协作的案例,”他对正在整理材料的王师傅说,“把跟太湖站共享预测模型、帮巢湖站培训人员的内容加上,这样更有说服力。”
王师傅点头应下,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有小满和太湖生态站工作人员视频调试接口的画面,有李师傅给巢湖技术人员讲解设备操作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成果展示中心体验AI预测功能的笑脸。“这些照片都能用上,”她把照片插进申报书的对应位置,“昨天省生态厅的刘厅长还说,要是咱们能评上全国示范基地,今年会再拨50万元用于平台升级,支持咱们跟更多跨省水域合作。”
第一环节:数字化平台2.0版本升级与测试(分四组推进)
组1:AI生态预测模块开发组(小满+12名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技术骨干在数据中心的核心机房,重点完善AI预测模型的功能细节。他们将全省十市过去五年的生态数据(水温、水质、鱼类数量、气象数据)全部导入模型,优化算法对“极端天气影响”的判断逻辑——比如遇到倒春寒,模型会自动根据降温幅度调整洄游预测时间,降温每超过5c,预测时间推迟1天。
“之前模型对‘降水影响’的判断不够精准,”技术骨干小李指着屏幕上的测试数据,“去年江湾春季降水比往年多30%,模型预测的洄游路线偏差了100米,现在我们加入了‘降水量-水流速度’关联公式,偏差能缩小到30米以内。”
小满点头,让团队增加“多参数联动预测”功能——当水温、溶解氧、降水三个参数同时发生变化时,模型会综合计算影响权重,而不是单一依赖某一个参数。经过72小时的连续测试,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洄游时间预测准确率92%,路线预测偏差≤30米,极端天气调整响应时间≤10分钟。
“还要开发‘预测报告自动生成’功能,”小满在键盘上敲击着指令,“十市的工作人员不用懂复杂的算法,点击‘生成报告’就能拿到包含预测结果、应对建议的文档,比如A市湖泊的报告里,会明确写‘建议提前5天布置观测点,重点监测浅滩区域’。”
组2:跨省数据互联模块开发组(老张+10名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负责平台的跨省数据接口开发,解决不同省份数据格式不兼容、传输延迟等问题。他们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标准》,重构了平台的数据传输协议,支持与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的生态站实现“实时数据互传、历史数据共享、预警信息互通”。
“太湖生态站的数据采样频率是每小时1次,而咱们平台默认是每30分钟1次,”技术人员小王调试着接口参数,“现在我们开发了‘数据频率自适应’功能,平台会自动匹配对方的采样频率,避免数据冗余或缺失。”
针对跨省传输可能出现的网络波动,老张团队还开发了“断点续传”和“数据加密”功能——传输中断后,系统会从断点处继续传输,不会重复上传;所有数据都采用国家加密标准,确保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经过测试,平台与太湖、巢湖、洪湖等跨省生态站的对接成功率达100%,数据传输延迟≤5秒,完全满足跨省协作需求。“昨天太湖站用咱们的平台查看了AI预测结果,还说要把他们的蓝藻监测数据共享给咱们,”老张笑着说,“以后跨省的生态问题,咱们也能联合解决了。”
组3:观测设备智能化升级组(赵叔+8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对全省十市的观测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在原有设备上加装“AI识别模块”和“自动校准功能”——设备能自动识别鱼类种类和数量,准确率达90%以上,减少人工计数误差;每24小时会自动校准水质检测参数,避免设备老化导致的数据偏差。
“以前老钓友们总说,晚上观测看不清鱼的种类,现在加装了红外识别模块,就算在漆黑的水下,也能准确识别鲫鱼、鲤鱼,”赵叔拿着升级后的水下摄像头,向测试人员演示,“而且设备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观测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跑一趟观测点抄数据。”
针对山区G市水库网络信号弱的问题,赵叔团队还在设备上增加了“北斗定位+卫星传输”功能,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也能通过卫星将数据上传到平台。“升级后的设备,操作更简单,数据更准确,”G市的技术人员测试后满意地说,“以后咱们的观测效率能提高40%以上。”
组4:用户体验优化组(李师傅+6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对平台的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开发“社区版”“学校版”“跨省协作版”三个专属界面:
社区版:简化操作流程,重点保留“数据上传”“预警查看”“饵料配方推荐”等常用功能,字体和按钮放大30%,方便老年钓友使用;
学校版:增加“研学任务发布”“学生成果展示”“课程资源下载”模块,老师能在线布置观测任务,查看学生的记录报告;
跨省协作版:突出“跨省数据共享”“联合任务认领”“协作案例库”功能,方便跨省生态站开展联合观测和治理。
“咱们还制作了‘一分钟上手’短视频教程,每个功能都配了语音讲解,”李师傅打开平台的“帮助中心”,里面陈列着30多段短视频,“不管是社区的老钓友,还是学校的新老师,看了教程都能快速学会操作。”
优化完成后,李师傅团队邀请十市的100名用户进行体验测试,用户满意度达96%,其中“操作便捷性”和“功能实用性”的评分最高。
第二环节:跨省生态协作机制建立与实践(分三组推进)
组1:跨省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陈守义+15名跨省代表)
陈守义带着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四省的15名生态站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召开首次跨省生态协作联席会议。会议确定了“季度例会+紧急会商”的协作机制:
季度例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召开,各省代表汇报本季度的生态情况、观测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