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江湾盛夏的全省研学标准推广与生态协同保护(2 / 2)

培训期间,十市分会场的学员们认真学习、积极互动。d市的马老师在分会场组织学员开展小组讨论,模拟制定本地的标准推广计划;F市的学员现场实操生态饵料制作,通过视频连线让老张点评指导;山区G市的学员则重点咨询水库水域的标准适配问题,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中午十二点,第一阶段培训结束。线上线下共培训学员1200余人,覆盖全省十市的社区、学校和生态机构,培训满意度达98%。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实用、案例鲜活,为本地的标准推广提供了清晰指引。

模块3:培训效果测试(线上答题+线下实操)

下午一点,开展培训效果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线上学员通过平台完成“标准知识答题”(满分100分,80分合格),线下学员在观测点完成“生态饵料制作”“数据记录上传”实操考核(满分100分,85分合格)。

测试结果显示,线上答题合格率92%,线下实操合格率95%,达到了预期效果。刘厅长在总结时说:“培训效果很好,说明大家真正掌握了标准的核心内容。下一步,要建立‘月度随访、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推广机制,确保标准落地不走样、见实效!”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协同攻坚(江湾+周边五市联合开展,分两组攻坚)

组1:跨市水域污染溯源监测组(李师傅+30名技术骨干,五市各6名)

李师傅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与五市的跨市水域交界处,设立8个联合监测点,开展污染溯源监测。他讲解监测方案:“咱们要同步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重点监测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通过数据对比,找出污染源头;同时记录周边的排污口、企业和居民活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制定共治方案。”

技术骨干们分成8个小组,每组由江湾和五市的骨干组成,确保数据客观公正。在江湾与d市的交界处监测点,小组采集水样后,用快速检测仪检测发现:江湾一侧的d值为20g\/L(达标),d市一侧为35g\/L(超标),且d市一侧有2个居民生活排污口未完全处理。

“这就是污染源头,”李师傅说,“咱们要把数据同步到跨区域数据平台,联合d市的环保部门,督促排污口整改,同时建议d市推广江湾的‘生活污水简易处理’方法,比如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

其他监测点也陆续发现问题:江湾与E市的交界处,总磷含量略高,原因是周边农田的化肥流失;江湾与F市的交界处,氨氮含量超标,与一家小型加工厂的废水排放有关。技术骨干们将所有问题和原因整理成《跨市水域污染溯源报告》,提出“排污口整改”“化肥减量”“企业废水处理”等8项共治措施,并明确了责任方和整改时限。

d市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在收到报告后,立即表示:“感谢江湾牵头的联合监测,我们会在一周内完成排污口整改,后续会定期向平台上传整改进度,接受全省监督!”

组2:鱼类跨区域洄游保护组(赵叔+30名监测人员,五市各6名)

赵叔带着监测人员在江湾与五市的洄游通道上,设立6个联合观测点,开展鱼类跨区域洄游保护。他们使用鱼类追踪器,标记了50条开江鲫和20条鲤鱼,实时追踪它们的跨市游动轨迹,分析洄游受阻原因。

监测发现,江湾与E市的洄游通道上,有一座小型水坝,阻碍了鱼类洄游;江湾与F市的通道上,水域较浅,夏季水位下降后,鱼类难以通过;江湾与G市的通道上,存在非法捕捞现象,影响了鱼类数量。

“这些问题必须联合解决,”赵叔说,“咱们要建议E市在水坝上修建‘鱼道’,方便鱼类洄游;F市定期补水,保证通道水位;G市加强巡逻,打击非法捕捞,同时推广江湾的生态垂钓理念。”

五市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E市承诺一个月内完成鱼道设计,三个月内建成;F市制定了“夏季补水计划”,每周补水一次;G市增加了巡逻频次,还邀请江湾的钓友开展生态垂钓培训。

下午四点,跨市生态协同攻坚暂告一段落。两组共发现跨市生态问题6项,制定共治措施14项,明确了整改责任和时限,形成了《跨市生态协同攻坚方案》。刘厅长在查看方案后,激动地说:“跨市协同是保护生态的关键!江湾牵头的这次攻坚,为全省树立了榜样,以后要建立‘每月联合监测、每季攻坚会议、每年成效评估’的机制,让跨市生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第三环节:校园研学成果省级评选(线上申报+线下展演结合)

模块1:线上申报与初评(全省校园社团参与,专家团队评审)

前期,全省共有80所学校的校园社团申报了研学成果,涵盖“生态观测”“饵料研发”“环保宣传”三个类别。专家团队通过线上平台,查看申报材料(观测报告、实验视频、活动照片),按“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三个维度打分,初选出30个优秀案例进入线下展演环节。

初评过程中,江湾市实验小学的“荷花花粉对鱼类吸引力实验”、A市第一小学的“校园池塘生态修复项目”、b市中学的“跨市鱼类洄游手绘地图”等案例脱颖而出,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模块2:线下展演与终评(江湾主会场,30个优秀案例现场展示)

下午两点,校园研学成果线下展演在江湾的荷花塘舞台举行。30个校园社团的代表依次上台,通过ppt、实验演示、情景剧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

江湾市实验小学的小宇团队,现场演示了“荷花花粉对鱼类吸引力实验”——他们在两个相同的鱼缸里,分别加入有荷花花粉和无荷花花粉的水,放入等量的鲫鱼,观察鱼类聚集情况。结果显示,有花粉的鱼缸里,鲫鱼聚集数量比无花粉的多40%,直观证明了荷花与鱼类的共生关系。小宇还分享了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刚开始我们不知道怎么精准采集花粉,后来跟着江湾的李爷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