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江湾新春的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2 / 2)

小满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开江鱼的主要洄游通道。队员们将无线追踪摄像头固定好,对准浅滩方向,同时用电子标记器给捕获的开江鲫做标记。“大家看,这条鲫鱼体长20厘米,体重300克,标记编号号鲫鱼已经到b市的观测范围了,速度还是1.2米\/分钟,水温11.5c,比江湾低0.5c,这说明鱼会根据水温调整游动路线!”

小满点头:“这就是跨区域追踪的意义,能发现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比如水温差异对洄游的影响,以后咱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联合调整三市的生态保护措施,让开江鱼在不同水域都能安全洄游。”

组2:江湾浅滩产卵区追踪组(陈守义+15名队员,含5名三市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这里是开江鱼的浅滩产卵区。队员们重点追踪标记鱼是否会聚集到产卵区,以及产卵区的鱼类密度。“大家注意,产卵区的水草要保护好,”陈守义指着浅滩的苦草,“苦草能为鱼卵提供附着点,鱼卵成活率能提高30%,咱们记录标记鱼在产卵区的停留时间,分析产卵习性。”

b市的代表老吴有多年的湖泊观测经验,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产卵区的鱼群:“江湾的产卵区水草覆盖率有80%,鱼聚集得很密集;我们那边的湖泊水草覆盖率只有50%,鱼很分散,这就是江湾鱼多的原因。”

陈守义点头:“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b市可以学习江湾的水草种植方法,提高产卵区的水草覆盖率,让鱼卵成活率更高。”

队员们还发现,标记鱼在产卵区的停留时间平均为2小时,比非标记鱼长30分钟,说明电子标记没有影响鱼的正常产卵行为。老吴说:“这个结论很重要,证明咱们的标记技术是安全的,以后可以在全省推广。”

组3:江湾深水区追踪组(老张+15名队员,含5名三市代表)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三号观测点,负责深水区的标记鱼追踪,分析鱼从深水区到浅滩的洄游时间。队员们记录发现,标记鱼从深水区游到浅滩平均需要40分钟,比去年快了10分钟。“这说明江湾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老张说,“去年深水区的溶解氧是每升7.5毫克,今年是每升8.5毫克,氧气足了,鱼游得更快,洄游时间自然缩短。”

c市的代表吴老师对比了c市的溶解氧数据:“我们那边的深水区溶解氧是每升7毫克,鱼洄游时间要1小时,回去后我们要在深水区多种水草,提高溶解氧,让鱼洄游更顺畅。”

组4:A市湖泊追踪组(吴老师+15名代表)

A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湖泊观测点,同步接收江湾标记鱼的信号。吴老师带着队员操作信号接收站,成功捕捉到5条来自江湾的标记鱼信号:“这些鱼游到A市湖泊后,速度放慢到每分钟0.8米,可能是因为湖泊的水流比江湾慢,适应需要时间。”

队员们还发现,A市湖泊的开江鱼与江湾的标记鱼会混合游动,形成跨区域的鱼群。吴老师说:“这证明不同水域的鱼是互通的,咱们的跨区域保护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水域,还要联合起来,保护整个洄游路线,这样鱼群才能更好地繁衍。”

组5:b市河流追踪组(王老师+15名代表)

b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河流观测点,重点记录江湾标记鱼与本地鱼的互动。王老师带着队员用摄像头拍摄到,江湾的标记鱼与b市的本地鱼一起觅食、洄游,没有出现排斥现象:“这说明不同水域的鱼能和谐共处,咱们只要保护好各自的生态,就能形成跨区域的鱼类保护网络。”

组6:c市水库追踪组(李老师+15名代表)

c市的观测组在当地的水库观测点,发现江湾的标记鱼在水库里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为3小时。李老师分析:“水库的水深比江湾深,水温更稳定,鱼可能在这里短暂休息,再继续洄游,咱们要在水库设置临时保护点,避免鱼在这里被惊扰。”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暂告一段落,六个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三市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初步报告》,共标记开江鱼120条(鲫鱼80条、鲤鱼40条),成功追踪到85条鱼的跨区域游动轨迹,发现“水温差异影响洄游速度”“水草覆盖率影响产卵聚集”“溶解氧影响洄游时间”三大核心结论,为三市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小满将报告分发给两厅领导和三市代表,大家纷纷称赞数据详实、分析到位。

第三环节: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签约仪式

下午一点,品牌联盟扩容仪式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刘处长拿着联盟章程,站在台上:“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居民,今天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正式扩容,从原来的江湾-邻市双边协作,升级为江湾-三市多边联盟,覆盖全省10个水域、50所学校、200名观测员。联盟将制定《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跨区域观测技术规范》《校园社团建设指南》三大核心文件,实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活动共办’,让江湾模式辐射全省!”

仪式现场,江湾与三市的代表共同签署《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协议》,张厅长和刘厅长为三市颁发“江湾研学品牌示范市”牌匾。A市的吴老师作为代表发言:“感谢江湾的引领,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先进的生态研学经验。回去后我们要按照联盟标准,建设观测点、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