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江湾初秋的夏令营结营与生态传承深化(2 / 2)

半小时后,比赛结束。小宇以总重量1.3千克的成绩获得第一名,钓上了四条鲫鱼和一条小鲤鱼。当小满把“江湾生态小钓手”奖杯和《江湾钓鱼年鉴》初秋专题收录证书递给小宇时,小宇激动地说:“谢谢小满哥哥!这五天我学会了做生态饵料、钓生态鱼,还知道了要保护江湾的水和鱼,我以后要带同学们来江湾,一起做生态小卫士!”

上午十点半,钓技比赛结束,开始颁发结营证书。每位学员都收到了一本定制的结营证书,证书上不仅有学员的名字和照片,还有老钓友们的签名和寄语——陈守义的寄语是“在钓鱼中感受自然,在实践中学会守护”;老张的寄语是“生态保护不分年龄,热爱自然永无止境”;李师傅的寄语是“愿江湾的绿意,永远滋养你的初心”。

家长们看着孩子们手里的证书和奖杯,纷纷表示要把孩子的生态观察手册和成果汇编好好保存,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以后每个周末,我都带孩子来江湾钓鱼、观察生态,”小宇的爸爸说,“不仅能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还能培养他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上午十一点,结营仪式的最后一项——“生态承诺墙”签名活动开始。王奶奶带着孩子们来到提前准备好的白色画布前,画布上写着“江湾生态保护承诺”,孩子们拿着彩色的马克笔,在画布上写下自己的承诺——朵朵写的是“我要保护江湾的小鱼,不捞小鱼苗”;小宇写的是“我要用生态饵料钓鱼,不污染江湾的水”;浩浩写的是“我要告诉同学们,一起保护江湾的水草”。

家长们和钓友代表们也纷纷在画布上签名,承诺一起保护江湾的生态。刘姐看着满满的签名,笑着说:“这面承诺墙以后就挂在社区活动中心,提醒大家永远记得对江湾的承诺,一起守护咱们的家园!”

中午十二点,结营仪式结束,跨社区生态钓技交流会正式开始。首先是获奖饵料选手分享环节——来自南社区的李姐(“荷叶碎红薯饵”一等奖)拿着自己的饵料,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先把红薯蒸熟捣成泥,加入晒干的荷叶碎和少量麦麸,比例是3:1:1,最后加一点蜂蜜增加甜味,这样做出来的饵料既天然,又受鲫鱼喜欢。”

来自东社区的老周(“酵母发酵玉米饵”二等奖)也分享了自己的配方:“用老玉米泡软后蒸熟,加入天然酵母发酵两天,发酵时要密封,这样能产生独特的香味,钓鲤鱼特别管用。”

钓友代表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选手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有的代表还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配方,准备回去后试试自己做。

接下来是老钓友钓技分享环节——陈守义拿着自己的钓竿,演示“初秋浅滩钓鲫技巧”:“初秋水温下降,鲫鱼多在浅滩的荷叶根附近觅食,钓位要选在荷叶旁一米处,避免挂底;饵料要用清淡的生态饵料,别加太多腥味,不然会吸引杂鱼;浮漂要调至露出两目,钩饵轻轻触底,鱼咬钩时反应更明显。”

老张则分享了“生态钓法的注意事项”:“生态钓法不仅要用料天然,还要注意保护渔获——小鱼要放生,只留够吃的,不能过度捕捞;钓完鱼要把垃圾带走,保持江湾的整洁;看到有人破坏生态,要及时制止,一起守护江湾。”

交流会的气氛格外热烈,钓友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把生态钓法和保护理念带回自己的社区,以后定期组织跨社区的生态钓鱼活动,共同保护江湾及周边的水域生态。

中午一点,交流会暂停,大家在荷叶塘旁的凉亭里吃午饭。王师傅带来的红枣小米粥和茶叶蛋很受欢迎,孩子们一边吃着粥,一边分享着结营的喜悦,家长们和钓友代表们则聊着以后的生态合作计划,约定下个月一起组织“跨社区江湾生态保护日”活动,一起捡垃圾、种水草、测水质。

下午两点,交流会继续,开始“生态钓技实践交流”——钓友代表们和老钓友们分成小组,在浅滩钓位上实践生态钓法。来自西社区的代表阿强(“红薯蚯蚓粉饵”二等奖)用自己的饵料钓上了一条半斤多的鲫鱼,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生态饵料效果不如商品饵料,今天试了才知道,只要配方对,生态饵料一样能钓上大鱼,还能保护江湾,以后我就用生态饵料了!”

陈守义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的跨社区生态合作,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零散的技巧分享,而是变成了有体系、有温度、有社会责任的文化载体。而小满,就是这个载体的核心——他用年轻人的热情和创意,把钓鱼变成了有趣的生态教育;用细致和用心,把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下来,变成了永恒的回忆;用坚持和热爱,让江湾的生态保护理念传播到更多社区,让更多人参与到守护自然的行动中来。

下午四点,跨社区生态钓技交流会圆满结束。钓友代表们带着获奖饵料配方和生态钓技笔记,依依不舍地跟老钓友们道别;学员们和家长们也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临走前,每位代表都收到了一本《江湾钓鱼年鉴》初秋专题样稿,每位学员都收到了结营纪念徽章和成果汇编,大家纷纷表示以后要常来江湾,参与更多生态保护和钓技交流活动。

小满和老钓友们开始整理今天的素材,为《江湾钓鱼年鉴》初秋专题定稿。小满和小林负责筛选学员的《江湾生态观察日记》和钓友代表的钓技分享,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给日记和分享配文和插图——在朵朵的日记旁,配上她放生小鱼苗的照片;在李姐的饵料配方旁,画上制作步骤示意图;在陈守义的钓技分享旁,贴上浅滩钓位的实景图。李师傅和王师傅则负责校对文字,确保没有错别字,且内容准确。

“你看,这篇日记里写‘苦草能净化水质,但不知道具体能净化哪些污染物’,”李师傅指着浩浩的日记,“咱们可以在旁边加个注释,说明苦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富营养化,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

小满赶紧点头,在日记旁加上注释,还画了一个简单的水质净化示意图。“李爷爷,您想得真周到,”小满说,“这样不仅孩子们能看懂,其他社区的钓友也能学到生态知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水域。”

下午六点,年鉴初秋专题初稿完成。专题分为“青少年生态实践”“跨社区生态饵料”“初秋生态钓技”三个板块,收录了学员的日记、照片、饵料配方,还有老钓友和代表们的钓技分享,内容丰富且生动。“这部分内容肯定能成为年鉴的亮点,”陈守义看着初稿,满意地说,“不仅记录了江湾的生态保护行动,也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生态钓法和保护理念能传播得更远。”

晚上七点,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鲫鱼做的鲫鱼汤,还有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今天结营仪式和交流会顺利吗?年鉴初秋专题完成了吗?”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鲫鱼汤。

“特别顺利!孩子们都拿到了证书和奖杯,钓友代表们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