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来信(1 / 2)

大队长姓周,常年在海上漂,皮肤有些黝黑,但看着身子骨挺硬朗,一听是为了海带种植来的,立马笑着把两人让到了竹椅上,还给人倒了两碗椰子水:“桑老师,余老师,你们找我问海带的事情?是部队家属院也想跟着试试?”

桑老师接过椰子水,先客气了两句才把来意说清楚:“不是家属院,是我们学校,周队长,是这样的,我们学校经费有点紧张,想着能不能带着孩子们种点海带,一来让孩子们体验劳动,二来要是能收获,也能给学校添点教具钱,昨天余老师听她钱婶子说大队在推广海带养殖,我们就想着来问问能不能跟着试试?”

周队长听完,眼睛一亮,上面之所以让人工养殖海带,也是因为市场紧缺,海带晒干了能存放好久,北方那边的人也爱吃这个。

现在海域周边的一些村子才刚开始推广,自然是越多越好:“这是好事儿啊,孩子们跟着学种海带,既能学本事,还能帮学校创收,我们大队上也自持。”说到这又顿了顿,又补充道:“咱们这边也刚开始,用的都是上面推广的“绳架养殖法,就是把海带苗绑在粗麻绳上,再把绳子固定在礁石间,涨潮时苗能泡着海水,退潮时也能沾着潮气,好养活。”

余墨忙道:“我昨天见钱婶子她们是这样做的。”

周队长笑着道:你们啥时候种,我顺便在让人给你们指导下,麻绳大队上有,一会儿给你们拿点儿,不过野生海带苗不多,你们不够的话,大队库房里还有些从公社领来的备用苗,先给你们拿点儿,不用给钱,等以后你们养出规模了,再跟大队算苗钱就行。”

余墨没想到周队长这么爽快,连忙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谢谢周队长,我们试种一小片,不敢麻烦大队太多,麻绳我们掏钱用大队的,海带苗我们自己捡,我们也不贪心,找个偏点儿的礁石区试试,对了,您知道海带一斤能卖多少钱吗,外销的渠道是大队统一对接吗?”

“大队跟公社,也就是跟鱼行对接的,新鲜的海带一斤能卖一毛二,晒干的能卖到三毛五。”周队长掰着手指头算了了下:“你们要是种个百八十斤鲜的,晒干了能有二十来斤,也能卖个七八块钱,购买不少纸笔的,等以后养多了,收入还能更多。”

桑老师笑道:“那太好了,有您这话,我们就放心了,我们打算让五年级和初一的孩子负责种植海带,既能学技能,也不耽误上课。每天利用自习课,去海边打理打理。”

两人又跟周队长商量了会细节,比如选哪片礁石区,什么时候带孩子去捡苗。

周队长还说要让海边的老渔民抽空去给孩子们讲讲种植要点。

从大队部出来,两人一人手里抱了两提麻绳,桑老师一路都笑着:“没想到这么顺利,周队长人还挺好。”

余墨也跟着笑道:“是啊,海带要是种成了,两个月一季,咱们一年能收个几十块钱呢。”

两人回到学校时都还没放学,余墨先是去了五年级,阿远,刘海川,郑齐洋她们说了下学校利用自习课养海带的事儿。

孩子们自然愿意,在海边可比在课堂上有趣多了。

余墨说周末要带着他们去海边捡海带,班里人都同意了。

特别是齐国栋。手举的比谁都高。

陆军部那边的几个孩子也想去,可惜他们过不来。一个叫邓铭涛的孩子道:“老师我们也想去。”

“星期天你们又过不来,不用来回跑,放心,等到周中自习我带着你们去海边插海带苗。”

“行吧。”虽然有些丧气,但也只能这样。

六年级那边在临下课前也跟他们说了下,孩子们都愿意过来。

几个老师没想到过去问了一下,大队那边就同意了,也跟着高兴。

学校有钱他们当老师的也有底气。

放学后,余墨本来打算回家的,突然想到了什么,跑去通讯处看了看,还真发现了一封她的信。

是沈星阳给写来的,一看日期,上个星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