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千古名篇,远这五首诗词任意一首放在古代都足以与历代文豪一较高下。
不止如此,我钻研古典文学数十载,敢说远若生于大周,必能独步文坛!
钟教授快速浏览后,当即给予远极高赞誉。
待曲教授与钟教授品读完《琵琶行》,半小时已然流逝,其余四十九位参赛者的作品虽已收齐,却无人问津。
汪琼,你来为大家朗诵这首《琵琶行》。
为节省时间,钟教授做出明智决定。
由主持人统一朗诵,既避免传阅耗时,又可防止在座学者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遵命,钟教授。
汪琼接过诗稿,面对媒体宣布:应评委会钟教授要求,现由我为大家朗诵华夏人民大学远同学的《琵琶行》。
《琵琶行》
作者:远
浔阳江畔夜别离,枫荻萧萧秋意浓......
汪琼特意两次提及远姓名,以示重视。
第二轮便选定远的作品,无异于向其他选手宣告胜负已分。
仅凭此诗,冠军已无悬念。
曲教授等人甚至不愿翻阅其余作品,正如享用完美食后,谁还会品尝粗制滥造的料理?
移舟相邀重设宴,添酒掌灯待佳人。
千呼万唤方现身,半掩琵琶半遮面。
真乃传世佳作!
孙教授情不自禁赞叹出声。
若论造诣高于远,他定当畅抒己见。然此刻十位评委皆默然,唯恐己见与作者本意相左。
今人评点古诗大可恣意发挥,因古人无法辩驳。但远就坐在台下,若点评不当遭其反驳,数十年学术声誉恐将毁于一旦。
轻拢慢捻复挑抹,初奏霓裳续六幺。
大弦嘈嘈似骤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琴音交错,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
“汪琼,稍等。”
众人正沉浸于诗句的意境中,京都师范大学的郑教授突然出声,打断了主持人汪琼的朗诵。
“老郑,怎么了?”
旁人皆不解郑教授的举动。汪琼的嗓音富有磁性,朗诵时尤为动听,此刻被打断,难免令人遗憾。
“我有几个问题想问远。”
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直播间网友都清楚,是这位郑教授打断了流程。
‘果然,说不定是抄袭被发现了。’
‘纸包不住火,看大明星怎么收场。’
‘这下要在全国观众面前出丑了。’
郑教授接过汪琼的话筒,朝观众席喊道:“远同学,请到台前来。”
远扫了一眼,并不认识这位教授。
他心想:你谁?叫我过去我就得过去?
远没动,谁知道对方要做什么,万一过去又被赶回来,岂不是白费力气?
“学弟,郑教授在叫你。”
“别理他,现在是休息时间。”
郑教授以为远没听见,提高音量再次喊道:“远同学,请到主席台来一下。”
远暗自腹诽:又不是颁奖,过去干嘛也不说清楚,现在的教授架子真大。
“远,郑教授刚才打断主持人,应该是有事找你。”
左建华见远毫无起身的意思,连忙过来解释。
“大叔,麻烦递个话筒给我,走过去来回一百多米,太费劲。”
左建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们ZJTD的老板来了都不敢这么摆谱,看来同姓不同命,性格和姓氏可没啥关系。
颤音现场备有麦克风,主要是为后续的记者问答环节准备的。
优胜者采访环节刚确定,乐儿也被列入采访名单。
左建华安排工作人员接好麦克风线路后,将设备递给远。
台上的郑教授原以为远已经离开礼堂。
郑教授,我在这儿。
远握着麦克风站起身。
这隔空喊话的场面着实令人无语。
钟老无奈摇头,远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太爱出风头。
不过郑教授并未介意,他确实有重要问题要请教远。
《琵琶行》中最后几句提到的琵琶指法,包含两首曲目。恕我直言,研究华夏古乐数十载,从未听闻过《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远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平行世界的文化差异。照搬原作的隐患开始显现。
他闭目思索片刻,确认系统商城有这两首曲谱后才开口:《霓裳羽衣曲》和《六幺》都是我创作的舞曲。
郑教授对远的琵琶造诣毫不怀疑,但创作古曲的能力仍让他将信将疑,眼中却闪烁着期待:能否现场演奏?
老郑!这是诗词大会不是音乐会!曲老急忙打断。
抱歉,是我冒失了。郑教授将麦克风交还汪琼,仍难掩兴奋。
汪琼接过话筒继续朗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直播间观众发现不是远的诗作问题,竟莫名感到失望。
没能目睹远当众出丑,这恐怕是他们最大的遗憾。
听闻远竟会弹奏琵琶,那份失落感愈发浓重。
学弟,你懂琵琶?
嗯,略懂皮毛。
天,只是略懂就能作曲,果然天才和我们凡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