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听了都想给自己老爹鼓掌,这大工厂配上新式的生产模式,绝对是整个大宁朝独一份的先进。
“爹,你这规划的也太好了吧,到时候我就建议大宸哥他们把所有螺丝、齿轮都统一尺寸,坏了直接换,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零配件,能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谢文越想越兴奋:“到时候厂子里还可以鼓励工人学新技术、提建议,谁有创新有用的法子,还能拿创新奖金。总之就是把古代手艺和现代管理揉在一块儿,让这个工厂成为全大宁最牛的技术基地。”
谢文这番话像颗火星子,瞬间点燃了全家人的热情。
李月兰也十分赞同谢文的想法:
“这法子好!到时,外头的那些老木匠要是知道咱们村有这么一个大工厂可以展示手艺,还能凭借手艺和想法获得奖金,怕是要把这大工厂的门槛踏破!”
谢广福跟着打趣:“到时候给每个车间挂一张‘巧思榜’,谁提的改进法子管用,就把他名字写上去......”
“爹!”
谢秋芝笑着附和:“您这都要搞封神榜了?不过听起来还真有意思!”
一家五口挤在书房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又温馨,难得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团聚。
李月兰看着一家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样子,心里暖融融的,也不管现在是不是深夜了,一拍手道:
“不行,今天这么高兴,我得去煮一锅红糖老姜汤圆给你们当宵夜!每个人都要吃......”
说着就风风火火地往厨房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谢文就被李五琰的敲门声惊醒。
匆匆用了早饭之后,他又被李五琰一路兴奋地拽着往桃源学堂赶。
到了学堂,李五琰立刻将他引荐给早已等候在此的两位曲先生。
“怀舟先生,怀江先生,这位便是谢文,谢广福家的幼子,也是咱们《桃源蒙学》课本的重要编撰者之一,里面许多寓教于乐的法子和巧思,包括那张课程表,都出自他手!”
曲怀舟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半大少年,眼中满是惊讶和赞赏:
“原来那些‘拼音注音’、‘图文并茂’的巧思,竟出自小友之手?老朽初看课本时便觉新奇又实用,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曲怀江语气温和:“小文先生年纪虽小,却有如此见识与胸襟,提出这不同凡响的招生之策,令我等汗颜,也深感佩服。日后还望小文先生多多指教。”
被两位饱学老先生如此郑重地称为“先生”,谢文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还礼:
“两位先生过奖了,小子只是胡乱想了些点子,当不起‘先生’之称,学堂的大事,还要仰仗二位先生和我家五哥主持。”
寒暄过后,众人立刻投入到招生现场的布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