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高潮部分,魏文明终于抛出了那个他精心构思的、极具侮辱性又极易传播的比喻。
“……纵观科学史,总有一些人,在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后,便会陷入一种自我膨胀的狂热之中,妄图一步登天。
我们的先人曾幻想过‘嫦娥奔月’,那是一种美好的神话。
但如果今天,有人真的宣称,他要用泥土和竹竿搭建一座通往月球的梯子,我们是应该赞美他的‘勇气’,还是应该指出他的荒谬?答案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所谓‘星火网络’,就是这样一座妄图用我们这个时代最简陋的‘泥土’(模拟电话线)和‘竹竿’(尚在襁褓中的计算机技术)去搭建的,通往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竹竿梯’!它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宏伟,但它的本质,不是科学探索,而是一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狂悖幻想!”
文章的结尾,魏文明更是将矛头从技术批判,毫不掩饰地上升到了人格和路线的攻击。
“……这种‘竹竿梯’式的幻想,充分暴露了当前我们科研队伍中存在的一股危险思潮。
那就是轻视基础理论,漠视客观规律,否定国际先进经验,试图用‘精神原子弹’来代替一步一个脚印的科学攀登。
这股思潮,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尊重科学、谦虚学习、稳步追赶’的正确路线背道而驰。
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坚决的批判和纠正!否则,今天是一个‘竹竿梯’,明天就可能出现无数个更荒唐的‘木牛流马’,最终拖垮我们的整个现代化事业!”
这篇文章,如同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入了“星火网络”乃至林舟本人的心脏。
它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首先,它将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成了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嘲讽意味的标签——“竹竿梯”。
这个标签迅速在各个科研院所、工厂车间里流传开来。
人们不再去讨论什么叫“协议”,什么叫“差错控制”,他们只需要用一句“嗨,听说了吗?就是那个想用竹竿搭梯子上月球的!”就能完成一次对林舟构想的彻底否定和嘲笑。
其次,它成功地将技术路线之争,上升到了思想路线和人格品质的批判。
林舟不再是一个“技术上过于冒进”的年轻人,而被塑造成了一个“狂悖”、“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典型。
这在那个年代,是足以毁掉一个科研工作者政治生命和学术生命。
舆论场彻底沸腾了。
原本只是在高层和核心圈子里流传的争议,现在被公开摆上了台面。
那些早就对林舟的“火箭式”蹿升心怀嫉妒的人,此刻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们拿着《科技前沿动态》,在各种场合添油加醋地宣讲着“竹竿梯”的笑话。
那些思想保守、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技术人员,则长舒了一口气。
魏文明的文章,让他们觉得自己之前的“看不懂”和“跟不上”是完全正确的,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林舟“疯了”。
他们纷纷点头称是:“魏工说得对,还是要尊重科学,脚踏实地。”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曾经对林舟抱有极大期望的年轻科研人员。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读完陈老的“科学判决”后本就心生动摇,此刻再看到这篇来自权威刊物的、措辞严厉的批判文章,他们的信念彻底崩塌了。
“难道……林工真的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