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514章 李恪的高光时刻(1 / 2)

贞观无太子 赴醉人 2309 字 28天前

贞观八年正月二十二,夜。

李二三十六岁的寿辰之日(虚岁)。

皇宫里,灯火通明。

在朝的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均在入夜之前便已进宫,恭贺李二寿辰。

“长安府尹的事儿,诸位听说了没?”就在众人等待李二的时候,有人问道。

声音倒是不小,周遭的众人都听了个真切。

大唐的正式酒宴还是如同以往一般,分餐制,这和大明还是有些区别的。

当然,这也是为了彰显身份,毕竟越靠前的位置越能体现身份。

有些东西想要改变,哪儿有那么容易。

“长安也的确需要一个府尹。”有人笑道,“如今东宫无主,长安府尹形同虚设,也是时候再择一长安府尹了。”

说这话的人是世家之人。

他们对此倒是喜闻乐见,毕竟他们本身就和李承乾不合,要是借此能废了李承乾,他们倒是乐意。

不多时,李二和长孙皇后一道走了出来。

群臣立马起身躬身道“参见陛下,恭祝陛……”

一通祝贺的说辞说完,李二笑道“如今大唐欣欣向荣,朕与诸君同乐。

来,共饮此杯!”

说罢,李二起身端着酒杯与众人共饮。

杯酒下肚,李二笑道“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我大唐国泰民安,一切都向着一个极好的方向在发展。

这一切都是诸君的功劳,朕就替我大唐百姓谢过诸位了。”

说罢,李二又端一杯,一饮而尽。

李二这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其深意。

群臣听他这么说,一个个都有些傻眼。

这……

不过这话李二说得倒也没问题,毕竟李二是大唐皇帝,代表大唐黎民倒也说得过去。

“陛下,这是微臣无意间获得的一副王羲之的字画,以贺陛下寿辰。”就在这时,侯君集拱手说道。

李二的寿宴,礼物自然是要有的。

不过给李二准备寿礼,众人也是绞尽了脑汁。

毕竟这可是李二,给他的礼物既要显出诚意,又不能太过奢华。

关键是,每年都有那么一次,还得个以后留条退路。

“王羲之的字?”李二一脸惊喜地说道,“速速打开让朕与众卿一道欣赏一番。”

要说惊喜,倒也谈不上,就李二的身份,什么样的字画他没有?

不过这是臣子的一片心意,不管喜欢与否,他总是要表露一番。

当字画打开之后,众人也是赞不绝口。

王羲之的字嘛,纵使不是那副名满天下的兰亭集序,那也是难得的收藏品。

李二见状笑道“爱卿有心了。”

这话他倒也不是客气,说实话,哪怕是在唐朝,要想收藏一副王羲之的字,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倒不是说价钱有多昂贵,关键是这种珍品大多都被人收藏在了自家,加上唐朝信息不畅,纵使有钱,也未必买得着。

“只要陛下喜欢就好。”侯君集一脸的笑意盈盈。

“陛下,这是微臣偶然间……”

接下来,群臣献礼。

不过罕有如王羲之的字那般稀有的物什了。

当然,李二依然是一脸喜气洋洋的收了下来,对他来说,价值倒是无所谓,只要心意到了就行。

等群臣贺寿结束,就轮到了众皇子。

彼时的李治不过五六岁的奶娃娃。

捧着一个卷轴,摇摇晃晃地走上前来,奶声奶气地说道“儿臣祝父皇寿比南山,这是儿臣学会的第一个字……”

他说完,内侍立马接过他手中的卷轴将其打开,只见一个歪歪扭扭的福字跃然纸上。

李二看着这个完全称不上书法的字,倒是一脸的欣喜“稚奴的寿礼,父皇很喜欢!”

虽然这个字写得一言难尽,但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奶娃娃来说,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还是那句话,李二要的其实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他要的是用心。

很显然,李治的这份礼物,很得李二的心。

“晋王这份礼,不可谓不厚重啊。”温彦博笑道,“这个福字可不是那么好写的啊。”

确实,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而言,想要写好这个福字还真没那么容易。

虽然字写得不咋的,但绝对是用了心的。

搞不好,李治为了写这个福字,来来回回写了千百遍,这才把自认为写得最好的送给了李二。

有了李治开头,紧跟着众皇子也开始献礼贺寿。

皇子贺寿是按照序齿排序,等一众兄弟都献完自己贺礼之后,大殿上就剩下李泰和李恪了。

李泰见状,也是捧着一个卷轴走了上来。

“儿臣祝父皇福寿安康,万寿无疆……”一番夸张的祝福之后,李泰将自己的卷轴捧于头顶,道,“这是儿臣手书的孝经,为我父皇贺。”

李泰说完,同样有内侍上前,将卷轴打开。

“不错,青雀在书法上的造诣又有精进!”李二点了点头。

“确实。”房玄龄也点了点头,道,“越王虽然年幼,但在书法上已然自成一家了,而且,这幅孝经,倒也是难得的佳品。”

魏征也点了点头,道“写一幅孝经不难,但要保持孝经全文两千三百六十九字都在同一水准之上,那就不容易了。

关键是,这幅字上没有丝毫斩卷、滴墨的迹象,想来越王殿下也是用了心的。”

一幅字,全文两千有余,没有斩卷、滴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李二两口子听大家如此称赞自己的儿子,当然也是相当的欢喜,当即也是笑道“此礼父皇甚是喜欢,青雀有心了!”

对于李泰的礼物,李二的确是喜欢得不得了,还是那句话,心意到了就行。

很形容,李泰的这份心意,他收到了。

跟着,李恪也走了出来,跟着他的,还有两个他府上的仆役,抬着一个用红布遮掩的硕大架子。

“儿臣恭祝父皇增幅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李恪躬身道,“这是儿臣偶然间寻得的一块奇石,以贺父皇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