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确保安全,然后在摸索中熟悉技术,这是所有新办工厂统一的规矩。假如一整间工厂都是新手,哪怕是苏涣也能明白,那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所以新建工厂的流程,大部分是从技术相似的工厂中,抽调一定数量的熟练工到新厂。由他们带着那些完完全全的新人,一起熟悉新厂所需要的技术。
而且现在那些纯新手,大多会丢进公学启蒙,然后技术学校走一圈。工厂的老人们有野心上进的,也会进技术学校进修。
可以说技术学校的存在,多多少少也牵制了可用工人的数量。这样做虽然可以提升人力质量,但人力数量并没有因此增加呀!没有更多人可以进厂工作,谈何扩充产量,以及开发新项目。
收掉一些工厂,把人力集中倒也是解决办法。但要收哪个厂都舍不得呀!又不是不赚钱,林文理搞出来的全都是能赚钱的行当。
而且这些行当可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林文理大部分都着眼在那种可以改善社会生产力的类别。再不然也是那种技术相当重要,有未来发展性的。
也就一个光进不出的实验室和一所技术学校特别碍眼而已。但是身为读书人的苏家老爷很了解这两个单位的重要性,铡刀落到谁身上,都不会动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科研宝贝。
或许这两地都不是正经八百的科研单位,但在大金这种只有儒生与文盲的环境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学术瑰宝了。
话说增加了粮食产量,不见得可以直观地解决汉津市因人口不足,而限制工业集团发展的困难。但是粮食产量增加是坏事吗?
谷贱伤农是朝廷平抑物价的机制出问题,以及地方豪族藉丰收名义,变着法儿压榨佃农。这才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
再说真正被伤到的是那些得靠今年收成换取今年生活费用的小农。对于地主豪族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屯粮来度过贱价期。
所以苏涣一点都不觉得粮食产量增加是坏事。小农的问题,他也有信心配合蔡镛这位市长来解决。现在的汉津市,可是有足够的银弹解决一切困难。
结论就是,假如林文理有办法把化肥厂搞起来的话,苏涣私心是赞成的。但家里面的一堆老顽固要怎么解决?总不能真全送进祠堂吧……
林文理大概会很乐意这么做,但苏涣当然不可能同意这种事情呀!
绞尽脑汁,苏家老爷总算想到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说道:”各房反对化肥厂的理由,主要还是不希望文理藉此插手苏家的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