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麟解释道:“这不是马上大考了,方景深跟我一起学习探讨罢了。”
杜蕴兮更迷惑了,在她眼里,方景深与其说是少年天才,在她看来更像是书呆子。她想也不想道:“那我也跟着你们一起自习。”
于是,两个人的学习小组又加入了杜蕴兮。
一开始方景深是不屑于与女生一同的,但是杜蕴兮的才名也无人不知,之前更是与夫子唇枪舌战,得到了夫子的认可,所以方景深也就默认了她的加入。
方景深对杜蕴兮的了解不多,都是源自于传闻,从来没有私下相处过,他本以为杜蕴兮只是一个有些才学的侯府大小姐而已,没想到杜蕴兮却远超出了自己对她的认知,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有超过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日,赵子麟和方景深正在对于书中提及的一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有关君王该如何统治百姓。
方景深从小接受家里和夫子的传统教育,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是天道伦理,是不容置疑的。
赵子麟出生乡野,从小接受的也是四书五经和伦理纲常,可他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在底层看过许多百姓被欺压,官官相护的事情,也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也生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想法。
可无奈传统思想扎根颇深,他也一路默认遵循这样的定律,不到万不得已他也绝不会想去颠覆王权。
同时,他比方景深思考的更深了一层,王权是非常需要手段的,并且要行之有效,才可能维持平衡。他从没有天真的以为,可以完全杜绝贪官污吏的存在,真正重要的是当局者如何让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推进下去。
方景深却认为,何必废此心思在底层的这些人身上,皇上那是天子,天子的事情岂能受制于平头百姓。
杜蕴兮听着两人在辩论,还是关于大逆不道的话题,当朝有一点是好的,风气开放,思想有一定的自由,所以学生们常会针对时局做出一些讨论,有时还会冒出一些针砭时弊的话。
封建思想杜蕴兮无法赞同,她是享受过现代优越的社会制度的,经过千年,现代的民主才是正确的思路。若是当今皇上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只顾压榨百姓供自己的享乐,那这个王朝后面的路绝不会顺利。
杜蕴兮打断二人,在旁边说道,“君为舟,民为水,君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没有百姓,那君王也只是空有名头。所以皇权是要有万千的百姓为基石,才能奠定,倘若民不聊生,逼得百姓们无路可走,那他们为了生路,颠覆皇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话已经十分婉转,她看着面前的两人盯着自己没说话,又道:“所以,要是不想让君权如一叶小荷般飘摇,那必定要平稳住湍急的水流,使百姓的生活和乐。百姓的生活稳定了,局势也就稳固了。”
方景深从来认为,百姓必须要用武力统治,特别是前朝有过起义的先例,所以必须要用武力震慑住他们,才会让他们对皇帝完全畏惧。
这个世上,穷人是没有读书的权利的,所以方景深从来没了解过底层最穷苦百姓是如何偷生的,他只是站在了上位者的角度,由内心看不起百姓,认为百姓不过蝼蚁而已,是一群没有思想的低级动物。
今日听了杜蕴兮的话,他无法不沉默,他以前越是轻贱百姓推崇皇权,如今心中越觉得震撼。
古往今来,把杜蕴兮的理论带入进去,也是对的上的。他心中的伦理开始飘摇。
杜蕴兮看着方景深沉默的样子,也就点到为止,没有再继续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