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你是本王的好姐姐(2 / 2)

如今孩子满月,管黎的身体也恢复的差不多,也该兑现当初的承诺。

倒不是楚临风偏向管黎,管黎的确有大才能,举贤不避亲,只要是为国为民,就算背负着好色的骂名又算的了甚?

听了这话管黎复又高兴起来,起风了,怕孩子受不住,又挪到屋里去,孩子交给奶娘,二人到书房看书去。

不知怎的说起治国,管黎因说:“那些言官的大道理我不大懂得,不过我以为,我大乾以马上得天下,如今国泰民安,不应还延续先辈思想,就说以文治国,这便是错误。百姓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有人说考取功名便能鱼跃龙门,故而家中能有余钱的都想着读书识字考取功名。这些书生每日只苦读死书,并不知百姓疾苦,且又是穷怕了的,突然有机会捞银子,哪里还记得自己也是从贫苦人家出身?”

听着虽不是大道理,却别有一番见解,楚临风示意管黎继续说下去。

“从前在宫里听一位姐姐说来,她们村子里有个秀才,打小死了父亲,母亲靠替人浆洗衣裳供养他读书,后来娶一房妻室,婆媳两个供这书生中了科举。这书生做了县官便嫌弃糟糠,娶好几个侍妾。你听听,大乾县令一年也不到二百两银子,家中又是丫鬟小厮,前儿还是一穷二白的书生,主子奴仆这许多人靠甚养活?”

楚临风捏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好像有几分道理。

“要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该重视,就比如说种地的如果他种地的法子比别人收的粮食多,且又好,是不是应该向天下百姓推广鼓励?就如同官商一般,不过是个形式。治理国家的也不见得全该是读书人,春秋战国,七国并立,唯有大才干者方有一席之地。你看秦国,孺子百家并治,终得天下,一家独大总归不是好事。”

“那依你之见,我这北地不但要设立官商,还需设立一个农官,牧官?”

这话听着有些荒唐,但却并不是没有道理。

管黎也觉得有些好笑,“我不过是随口一说,民生民计我也不大懂得,你权当解闷儿。不过借问一声,官商有没有成效?”

管黎提议的官商对北地贡献非常大,牛羊肉价格统一,牧民生活得到保障。北地和雪国建立长久合作关系,雪国稀缺食物和棉花,北地及时给予,促进两国友好关系。

才短短两年,北地人口增加数万,冻死饿死的人数急剧减少。

“还远远不够,咱们还需多开发耕种地,外头来的粮食太贵,很多人家都买不起,本地产量远不够吃,没遇上天灾还好,一旦天灾,物价上涨,谁买得起粮食?”

管黎的担心楚临风早顾虑到了,北地耕种面积的确少,只有沿莫窟河一带才有耕地,但都不多,平州还好,珠州半年酷热,半年积雪,唯一的湖水又是咸水,根本没法种植庄稼。

管黎闻言动了心思,在宫里有遇到过蜀地的宫女,说她们家乡的盐比宫里好,问起来说是井盐,并非是寻常所食用的海盐。

海水是咸的能提起盐,那湖水咸的是不是也能提取食盐呢?若果真如此,北地还怕不能富足?

“殿下,我有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