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这份钱会亲自送到老人手里,其余人等不可以沾手。除非老人自己愿意支配给子女或者旁人。”这些要注意的东西,郑佩云都写得很清楚,以后会张贴在村里,供大家观看。
然后分工合作,大家分头去统计岁数,争取在今天上午把这件事情落实下去。
散会之后,众人干劲满满,都拿着纸笔分头工作去了。
仅仅花了一个时辰,他们就走完了整个渔村,三百多户人家的老人岁数,记录在册。
收回这些数据之后,郑佩云叫人把告示张贴出去,然后挑了几个信得过的人,去各家各户送钱。
今天的渔村热闹非凡,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高兴的事情,那些到了岁数的老人,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郑佩云在渔村的口碑,又更上一层楼。
解决了老人的问题,她也想到了小孩的问题。渔村教育水平十分落后,根本就没有教书先生常驻。小孩们都不怎么读书,顶多是跟着识字的长辈认识几个字,够日常使用就不管了。
郑佩云觉得,小孩子还是要读书,知识才是人生的根本。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佩云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除了制药的工作,还有学堂的工作,她正在努力建设学堂,请教书先生来村里常驻。
这个消息,还没开始建学堂就传了出去,村里的人们不由欢呼,纷纷询问以后读书要不要花钱?
想免费,是老百姓的正常心理,郑佩云也不说他们了。
既然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她就说了,把先生的束脩和造学堂的钱慢慢收回来,意思意思就行了。
钱还是要收一点,否则他们不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
八月底,学堂造好,渔村第一批学生入读,一共有四十多名。
郑佩云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件事就算这么搞好了,掰着手指头算算,她从陆宜修走后一刻未停地忙碌了两个月。
都快九月份了,陆宜修的身影还没出现。
此刻陆宜修正在回来的路上,他原来早几天就准备回程,可是路上又出了点小意外,耽搁了一下。
今天赶路赶到天黑,他累得不行,无法继续往村里赶。想着自己灰头土脸,现在客栈里休息一晚上,明天神采奕奕地回村里去见那个,自己日夜思念的女子。
走了之后,在每个独自的夜晚,总会想念在渔村的平凡日子。
陆宜修心里五味陈杂,觉得人总是在不断地知道一些事,然后又不断地正在失去一些事。
有些东西,才刚刚知道,就已经失去了,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而最悲哀的是,如果让自己选择的话,还是会选择奔向成熟,而不想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