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泉说完这故事,孙婉宁表示:“我虽然不信这个传闻,可还是挺灵验的,就说我们隔壁家住的那个媳妇因为两年无子被她婆婆每日追着骂,后来听旁人的话去清水庵拜了求了,半年后就怀上了,如今因为接连生下两个儿子被她婆婆像祖宗一样供着,连重话都不曾说上一句。”
一直未曾开口的严松年摇头又点头道:“这也不尽然,或许她命里是有子的,只不过恰好在那个时候去拜了神,这才有了灵验的巧合,毕竟这种事谁也说不准,也不是人人去拜了就能心想事成。”
庵堂建在山腰上,往上走只有一条石阶路,孙孝泉叮嘱车夫看好车等候,几人沿着石阶往上慢慢爬。
旭日升至正午还未一半,林间正是清冷之时,伴随着鸟儿啼叫与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精神开阔。
庵堂门口有个小尼姑正在扫落叶,见几位公子小姐施礼询问,孙婉宁报上候祖母的名号,小尼姑居然微微一笑后主动引路。
晏晗正疑惑时,孙婉宁与她并行悄悄咬耳朵解释:“我祖母从少年时期就跟着你祖母到这里来上香,她因为颇有佛缘,与这里的玉清师傅有交情,还在玉清师傅名下挂了法名,我们家的人只要来这里报祖母的法名,就会受到礼遇,还能在庵堂里用饭,你不知道,这庵堂的清客师傅做的斋饭可好吃了!”
晏晗听到最后一句难免失笑,后头的孙孝泉有些无奈地咳嗽一声提醒妹妹注意些,却换来了孙婉宁的一记白眼。
庵堂虽小,却大殿雄伟,佛像精细,大慈大悲观世音的像身处于正中,微微垂首,眼神半阖,俯瞰众生。
晏晗与孙婉宁跨进大殿,诚心叩拜祈求母亲余氏顺利生产、弟弟晏翊平安喜乐。
为余氏求得平安符后,几人出了大殿,在庵堂内四处走动。
这时分正是庵堂做午课时,隐约能听到后面传来低语诵经,时不时还有敲击木鱼的声音,显得四周静谧庄严。
正殿后面有条铺着白色卵石的甬道,穿过甬道即是庵堂后院,甬道两边的植物繁茂,且大多都年深久远,即是庵堂院里的一颗古树,也是参天蔽日,合抱五人才堪堪围住,枝繁叶茂,令人仰望。
庵堂后院里有一处莲花池,不似盛京大户人家内的假山精雕桥亭,这里的莲花都是随意生长,石头摆放也无规矩,自然天成,形状各异,虽然随意,却有种自然随性的美感。
随行的婢子们将小尼姑送来的草席铺在池边十几步外,两个姑娘坐下后赏起了池子里的莲花。
孙孝泉则张望观赏四处的美景,严松年早就注意到了不远处走廊木柱上的刻诗,自顾自地招呼一声就去研究了。
四人各看各自的,虽然少了同龄人的热络和欢快,可也正合了晏晗想要清净的心思。
过了会,孙婉宁被孙孝泉叫去看好景致,晏晗起身活动,想往庵堂的后面再走一走。
绕过走廊和中殿,回廊尽头是一处带月亮门的小花园,园子里一端是带了门的屋子,是进香客人们的住所。
晏晗没有进去,而是在门口驻足片刻就准备返回。
栀香奇怪道:“姑娘不进去看看?”
晏晗摇头:“里头是香客的住所,或许有人,我进去怕是会惊扰。”
栀香没有再问,心头却更奇怪了:姑娘从昌州回盛京这好像是头一次来清水庵,怎知里面是香客住所?
正打算往别处看看,忽然来了个小尼姑迎面上来双手合十施佛礼道:“姑娘可是和孙家姑娘一起来的那位?”
晏晗点头。
小尼姑笑道:“师傅说孙家姑娘是贵客,您也是贵客,不过您是头一次来,怕在斋饭上犯了差错,所以师傅让贫尼来问问姑娘有何不食。”
栀香说了几句,小尼姑道:“贫尼记性差,不如这位姑娘跟着去厨房和清客师傅说一声,也妥当些。”
栀香有些犹豫,看向晏晗。
晏晗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
小尼姑再合十施礼,便带着栀香走了。
待她们俩走后,晏晗绕过月亮门往后院的旁侧走去,这里有一片枫叶林,此时正值枫叶红的季节,落叶遍地,景致比起前庭也很不错。
后面传来响动,晏晗下意识转身,只见一个男子摇着扇子走来。
“谢二公子,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