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听我,准备就绪,咱们三天后出海进行第一次集体捕捞,打出样子给其他村瞧瞧,告诉那些想要继续占咱们村便宜的瘪犊子,王家村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揉捏的软柿子了。”
“第一站星星湾,那地方水浅,木船划着不费劲,至于工具,就不用准备新的,家里有啥用啥,有刺网用刺网,没有就用各家的旧网,手抛网。”
有了赵金山,冯有才的背书,乡亲们开始踊跃报名。
村干部忙着登记人数和船只,顾尘不紧不慢讲起第一次出海的捕捞目标。
小黄鱼。
“大伙出海捕鱼的次数,比我吃的米都要多,这个季节的小黄鱼是啥品质,不用我再说了吧,能捞多少捞多少,统一卖给县食品厂制作鱼罐头,烤鱼片,价格方面,保证让大伙满意。”
顾尘伸出三根手指,一斤三毛。
听到食品厂愿意以每斤三毛的价格收购小黄鱼,乡亲们心里的顾虑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满脸喜色。
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小黄鱼洄游时期。
一条船起码能够捕捞几百斤小黄鱼。
到了下旬,丹城海域的鱼群密度能够达到峰值。
要说别的鱼,大伙或许要寻思寻思。
这个季节捕捞小黄鱼,完全就是手到擒来。
一名村中妇女说道:“老二,小黄鱼真能卖到三毛一斤?”
“婶子,全村人都在这里,我敢蒙大家吗?我要是说了假话,最后卖不上这些钱,你们不得吃了我啊。”
顾尘笑了笑,说了一句大白话安抚人心。
他要骗了村里人。
顾家往后还这么在王家村待。
乡亲们连连点头,是这么个道理。
大黄鱼和小黄鱼只有一字之差,价格天差地别。
野生大黄鱼再贵也有人买。
而小黄鱼的价格常年维持在两毛钱一斤。
饶是如此。
能多卖一毛钱,就能解决一毛钱的事情。
“到时候大伙的将刺网下在星星湾的湾口,等着小黄鱼自己往网上撞就行,网目别太小,咱们专捕半斤以上的小黄鱼,小的放回海里,别搞什么大小通吃。”
“要是家里的渔网不够用,就用甩钩。”
紧接着,顾尘传了大伙一个替代渔网的捕捞方式。
将竹竿绑上粗线,线上挂大量的钓钩。
钩上穿点海蛆当鱼饵,小黄鱼贼喜欢吃海蛆。
以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解决渔网不够的问题。
这一回,不但乡亲们深受感动,就连冯有才,赵金山这些村干部,也感觉到了日子开始有了奔头。
顾尘有钱不忘村里人。
跟着他干,即便成不了万元户。
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连孩子上学的书本钱都拿不出来。
王家父子只顾自己发财,全然不管村民死活。
都知道星星湾有大量的野生小黄鱼。
这片区域从根子上讲,本来是王家村的渔场。
碰上一个不管事的一把手,白浪村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渔场。
十年前,彻底霸占了星星湾。
乡亲们只能划着木船在附近捞点小鱼小虾糊口。
没人撑腰,哪敢想能去星星湾找不自在。
接下来时间里,王家村忙的热火朝天,顾尘留在医院照顾术后的母亲。
到了第四天,李大龙这位新村长干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情。
借来顾尘的小舢板,独自去了一趟星星湾。
回来的时候,李大龙还顺手捞了十几条小黄鱼。